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奪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奪血
奪血一詞於中醫理論中有二義:
- 血液喪失
泛指人體內血液因外傷、出血或其他病理因素而大量流失。此種狀態與「血脫」相關,屬氣血虧虛之重症,臨床可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脈象細弱等徵候。根據《靈樞》所述,血為氣之母,若失血過多,易致氣隨血脫,進一步引發陰陽失衡。 - 劫奪陰血
此義強調「奪」之劫奪意,源於中醫對氣血津液互化的理解。血與汗同為水穀精氣所化生,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云: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」意指血虛者本已津液不足,若誤用辛溫發汗之法強迫出汗,非但耗傷營陰,更可能迫血妄行,使陰血更損。此說亦呼應「津血同源」之理論——津液滲入脈中即為血,血中液滲出脈外則成津,二者互為根基,故治血虛者當慎汗法。
病理機轉與影響
奪血之證多與肝、心、脾三臟功能失調相關。肝藏血,心主血,脾統血,若因奪血致虛,首見肝血虧而筋目失養,心血虛而神不守舍,脾不攝血則加重出血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亡血家不可發汗」,即此類患者誤汗後恐生痙攣、眩暈等變證,因陰血耗竭而筋脈失濡,風陽內動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「奪血」有別於「血瘀」,後者為血行不暢而滯,前者屬血質或血量驟減;亦不同於「血熱」,血熱雖可迫血外溢,但本質為熱邪灼傷脈絡,而奪血之因未必伴隨熱象。
理論淵源
此概念可追溯至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述:「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澀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」間接提示血之存續需陽氣溫煦,而奪血既傷陰質,亦易累及陽氣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強調亡血禁汗,進一步深化對奪血病機的認識。
(全文以中醫經典理論為核心,未涉現代醫學解釋或臨床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