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溢血

溢血是中醫名詞,指的是血液外溢的現象。

溢血可分為兩種類型:

  1. 上溢:指出血從口鼻等上方的出竅處,例如咳血、咯血、吐血、衄血等。
  2. 下脫:指出血從下方的竅處,例如便血、尿血等。

《張氏醫通》中提到:「如果是從上溢出血,通常是由於肺胃的問題;如果是從下方出血,通常是由於腸道問題,而且可能會經由膀胱向下到達耳朵。」

溢血的病因多與外感、內傷有關。外感所致的溢血多是由風寒、風熱、燥火等邪氣侵襲肺、胃、肝、腎等臟腑,導致氣血逆亂,血液外溢。內傷所致的溢血多是由於情緒壓力、飲食不當、過度勞累等因素導致肝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虧虛,血液無法正常運行,從而引發出血現象。

溢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出血,包括咳血、咯血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等。此外,患者還可能出現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面色蒼白、四肢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狀。

溢血的治療應根據病因、病情和患者體質進行辨證施治。外感所致的溢血可以使用辛涼解表、宣肺止咳、涼血止血等方法治療;內傷所致的溢血可以使用健脾益氣、滋陰補血、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。

預防溢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勞累、熬夜、酗酒等不良習慣。
  2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定期進行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問題。

溢血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溢血的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