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溢血

溢血,又稱「出血」,指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溢的病理現象,廣泛涵蓋各類出血症狀。中醫認為,血液在經脈中運行,受氣之統攝,若因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異常或外邪侵襲,則可能導致血不歸經,溢出脈外,形成溢血。

溢血的表現與分類

根據出血部位與途徑不同,溢血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上部溢血
    主要指由口鼻等上竅而出的出血,包括:

    • 咳血:血隨咳嗽而出,多因肺絡受損,常見於肺熱、肺陰虛或外感燥邪。
    • 咯血:血自喉中咯出,與咳血類似,但病位可能涉及肺、胃或咽喉。
    • 吐血(嘔血):血從胃或食道而出,隨嘔吐排出,多因胃火熾盛、肝火犯胃或脾胃虛弱所致。
    • 衄血:泛指鼻、齒齦、耳、舌等部位的出血,其中以鼻衄最常見,多與肺熱、胃火或肝火上炎有關。

    《張氏醫通》提到:「從上溢者,勢必假道肺胃。」說明上部溢血多與肺、胃功能失調相關,因肺主氣、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氣逆或火熱上炎時易迫血妄行。

  2. 下部溢血
    主要指從下竅而出的出血,如:

    • 便血:血液隨大便排出,可分為遠血(色暗,多屬脾胃虛寒或瘀血)與近血(色鮮,多屬腸風濕熱)。
    • 尿血:小便中混有血液,多因下焦濕熱、腎陰虧虛或脾不統血所致。
    • 崩漏:婦女非經期子宮出血,與肝腎失調、衝任不固相關。

   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從下脫者,勢必由於二腸,及從膀胱下達耳。」說明下部溢血多與大腸、小腸或膀胱的氣化功能異常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溢血的成因複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• 熱迫血妄行:實熱或虛熱內生,灼傷脈絡,如肺熱、胃火、肝火等。
  • 氣虛不攝血:脾氣虛弱,統血無力,或腎氣不足,固攝失司。
  • 瘀血阻絡:血行不暢,瘀阻脈道,導致血不歸經。
  • 外傷或外邪侵襲:直接損傷脈絡,或外感熱邪內傳,擾動血分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需結合出血的顏色、質地、伴隨症狀及全身狀態辨證:

  • 血色鮮紅、量多、質稠:多屬實熱證。
  • 血色淡紅、量少、質稀:多屬氣虛或陰虛。
  • 血色紫暗、夾有血塊:多屬瘀血。

溢血的治療需根據病因、病位及病性,選擇清熱涼血、補氣攝血、活血化瘀等法,並注重調理相關臟腑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