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水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蓄水症
蓄水症為中醫病證名,屬太陽膀胱腑證候之一,多因太陽表證發汗後,表邪未盡,邪氣內傳膀胱,導致膀胱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下焦而成。此證以「水停氣阻」為核心病機,臨床表現與水濕內停、氣化不利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發汗不當:太陽表證發汗過度或不得法,表邪未解,部分邪氣隨經入腑,內傳膀胱。
- 膀胱氣化失職:膀胱為「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」,氣化功能受阻,則水液不得正常輸布排泄,蓄積下焦。
- 水熱互結:部分患者因邪鬱化熱,水與熱結,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,加重小便不利、口渴等症。
主要症狀
- 小便不利:膀胱氣化失常,水液停留,故小便排出困難或尿量減少。
- 小腹滿:水停下焦,氣機壅滯,導致小腹脹滿不適。
- 口渴欲飲:氣化不利,津液不上承,雖飲水仍覺口干,屬「消渴」範疇。
- 煩躁不寐:水停化熱,擾動心神,可見心煩、睡眠不安。
- 表證未解:微惡熱、頭痛、脈浮,反映太陽表邪尚未盡除。
辨證要點
蓄水症屬「太陽腑證」,需與太陽表證(如桂枝湯證、麻黃湯證)及蓄血證鑑別:
- 與太陽表證區別:表證以惡寒發熱、脈浮為主,無小便不利、小腹滿等腑證表現。
- 與蓄血證區別:蓄血證為瘀熱互結下焦,症見少腹硬滿、神志如狂、小便自利;蓄水症則以小便不利、口渴為特徵。
治療原則
以「化氣利水」為主,佐以解表,代表方劑為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:
- 桂枝:通陽化氣,兼解表邪。
- 茯苓、豬苓、澤瀉:滲濕利水,導水下行。
- 白朮:健脾運濕,助水液輸布。
若兼熱象(如口渴明顯、心煩),可加知母、滑石等清熱生津;若氣滯腹脹甚者,酌加烏藥、枳實以行氣消脹。
延伸討論
蓄水症與《傷寒論》「水逆證」相關,後者指水飲內停、胃氣上逆,症見渴欲飲水、水入則吐,治療亦以五苓散為主。此外,此證與現代醫學「水液代謝障礙」或「泌尿系統功能紊亂」有部分交集,但中醫辨證更強調氣化功能與整體津液輸布的失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