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五水」詳解

「五水」之說首見於《金匱要略.水氣病脈證並治》,為張仲景對水腫病按臟腑辨證的分類體系。其核心在於五臟受水氣侵襲後,因臟腑功能失調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證候,具體分為心水、肝水、脾水、肺水、腎水五類。此分類不僅反映水腫的臟腑病位,更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的辨證思維。

五水分型與證候特徵

1. 心水

病機:心陽不振,水氣凌心,血脈運行受阻,水濕內停。
主症

  • 身重乏力,少氣懶言(心氣虛衰,水濕困遏陽氣)
  • 煩躁不得臥(水氣上逆擾動心神)
  • 下肢或下陰浮腫(心主血脈,陽虛水停,下趨陰位)
  • 或見心悸、喘息(水飲射肺凌心)

2. 肝水

病機:肝失疏泄,氣滯水停,經脈氣機壅塞。
主症

  • 脇下及腹部脹滿疼痛(肝經布脇肋,氣水互結)
  • 轉側困難(經絡氣機不利)
  • 小便時多時少(肝疏泄失常,影響膀胱氣化)
  • 或見面色青黯(肝病色現)

3. 脾水

病機:脾失健運,土不制水,濕聚中焦。
主症

  • 腹大如鼓(脾虛水濕內停,中焦氣機壅滯)
  • 小便排出困難(脾失轉輸,水液不得下滲膀胱)
  • 少氣乏力(脾氣虛弱,生化不足)
  • 四肢困重(脾主肌肉,水濕浸漬)

4. 肺水

病機:肺失宣降,通調水道失職,水泛肌表。
主症

  • 呼吸急促或困難(肺氣壅滯,水飲射肺)
  • 全身浮腫(肺為水之上源,治節失常)
  • 小便艱澀(肺氣不降,水液不得下輸膀胱)
  • 大便溏薄如鴨糞(肺與大腸相表裏,水走腸間)

5. 腎水

病機:腎陽衰微,氣化失司,水濕下聚。
主症

  • 腰痛酸重(腎府受水氣浸漬)
  • 排尿困難甚或癃閉(腎陽虛衰,膀胱氣化無權)
  • 腹大臍突(水濕內積,衝任失調)
  • 足冷、陰部濕冷滲水(陽虛水寒,下焦不固)
  • 面部消瘦(腎精虧損,水氣上泛,正氣衰敗之象)

理論延伸

「五水」辨證與《內經》「五臟陽氣」理論相呼應:心水責之君火弱、肝水關乎謀慮失、脾水因於倉廩虛、肺水源於相傅惰、腎水本在作強竭。仲景更於《金匱》提示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當發汗」,結合五水分型,奠定「臟腑—水液代謝—治療通道」的三維辨治框架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補土制水、朱丹溪滋陰利水等法,皆可視為對五水理論的拓展應用。

此分類體系對後世水腫病機研究影響深遠,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「五臟水」與「五水」之異同,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將五水與氣血辨證結合,豐富了水腫病的辨治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