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瘕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瘕聚考釋》

【釋名溯源】 瘕聚首載於《內經》,屬「積聚」範疇。《難經·五十五難》明確區分:「積者陰氣,聚者陽氣,故陰沉而伏,陽浮而動。」瘕聚特指聚病之在任脈者,其形質介乎癥瘕之間,《諸病源候論》謂:「瘕者假也,謂虛假可動也。」

【經絡病機】 此證乃任脈受邪,與衝脈失調相兼為病。任脈為陰脈之海,主胞宮;衝脈為血海,二脈同起胞中。若寒客下焦,或情志鬱結,導致氣機逆亂,血行澀滯,則形成「搏結留聚」之變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瘕聚之生,總由血動之時,餘血未淨,一有所逆,則留滯日積而成。」

【證候特徵】

  1. 形質特點:臍下結塊如條索,觸之應手而遊移不定,按之暫散,復又成形,符合「聚散無常」之態
  2. 痛候辨識:其痛時作時止,或牽及少腹,得暖稍緩,遇寒加劇,呈「氣痛」特徵
  3. 兼見證候:
    • 氣滯甚者見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
    • 血瘀重者見月事不調、經色紫暗
    • 寒凝明顯者見四肢不溫、白帶清冷

【病類鑒別】 當與下列病證相辨:

  • 癥積:固定不移,痛有定處,屬血分為病
  • 腸覃:結塊在腸外,隨月事消長
  • 石瘕:生於胞中,月事不以時下

【治法樞要】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出:「瘕聚多屬氣分,宜疏導而忌攻伐。」臨證當分:

  1. 氣滯型:以《濟生方》香稜丸加減,重在理三焦之氣
  2. 寒凝型:宗《金匱要略》溫經湯化裁,暖宮散寒
  3. 痰瘀型:可選《沈氏尊生》三稜煎,化瘀消痰

【轉歸演變】 瘕聚久羈可發生三種轉化:

  • 氣病及血,轉為癥積
  • 下元虛冷,累及腎陽
  • 木鬱克土,脾胃俱傷

此證充分體現中醫「氣為血帥」的理論內涵,其辨證要點在於把握「動」與「靜」、「有形」與「無形」的辨證關係,實為研究婦科氣血病機的重要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