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臌

水臌為中醫臌脹類型之一,其證候特徵以腹部脹大如鼓、皮薄繃緊、色蒼白或晦暗為主,伴隨小便不利、兩脅疼痛等症。患者多面色萎黃,或兼見黃疸,部分病例體表可見紅點(如蜘蛛痣)。此病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損及脾土,致使肝失疏泄、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日久結聚成毒,蘊滯於腹中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脾虛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抑鬱,肝氣不舒,則橫逆犯脾,脾失運化之功,水濕不化,停聚中焦。
  2. 氣滯水停:肝鬱氣滯,三焦水道不利,氣不行則水濕蘊結,聚於腹內,形成脹滿。
  3. 血瘀水阻:病久入絡,氣滯血瘀,脈絡阻塞,水濕與瘀血互結,進一步加重腹脹,甚則見腹部青筋暴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大如鼓,按之堅滿,脘腹繃急,皮薄光亮或色蒼白,叩之呈濁音。
  • 兼症:小便短少或艱澀難通,兩脅脹痛,面色萎黃或黧黑,目睛黃染(黃疸),或見肌膚赤縷紅斑(蜘蛛痣)。
  • 舌脈:舌質多暗淡或紫暗,苔白膩或薄黃;脈象沉弦或弦滑,久病者可見澀脈。

辨證要點

水臌之證,須與「氣臌」「血臌」等相鑑別:

  • 氣臌:以腹部脹滿、叩之如鼓為特徵,多因氣機壅滯所致,與情志關係密切。
  • 血臌:腹部脹大堅硬,青筋顯露,面色黧黑,多因瘀血內停,水氣互結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水臌,首重疏肝健脾、行氣利水,佐以化瘀解毒。初期宜調暢氣機、分消水濕;久病則需攻補兼施,兼顧正氣。常用方劑如《濟生方》之實脾飲柴胡疏肝散五苓散加減,或中滿分消丸等,隨證化裁。若水濕化熱,可佐以茵陳蒿湯清利濕熱;瘀血明顯者,配合膈下逐瘀湯活血散結。

水臌一病,標實本虛,病情纏綿,其辨治須緊扣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兼顧氣、血、水三者互動為患,方能標本同治,緩解其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