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蟲臌之中醫詳述
蟲臌,又稱「蠱脹」或簡稱「蠱」,乃中醫所述因蟲毒鬱積所導致的臌脹病症,多緣於寄生蟲(如血吸蟲、絛蟲等)侵襲人體,結聚於內,損傷臟腑,致使氣血瘀滯,水濕停聚而成。此病屬「臌脹」範疇,其證候特點以腹部脹大如鼓、青筋暴露為主,病情纏綿難癒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寄生蟲性肝硬化腹水」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蟲臌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蟲毒內結:接觸疫水或飲食不潔,蟲體侵入人體,潛伏於腸道、肝膽或血脈之中,日久化生蟲毒,阻礙氣機。
- 肝脾受損:蟲毒久積,首先犯肝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;繼而傷脾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肝脾功能失調,則氣、血、水三者交結於腹中,形成臌脹。
- 絡脈瘀阻:肝主藏血,蟲毒鬱久,脈絡瘀滯,氣血運行不暢,致使腹部青筋顯露,脅下痞塊漸生(相當於肝脾腫大)。
臨床表現
蟲臌病程較長,初起症狀較輕,漸次加重,具體表現如下:
- 初期:脘腹脹滿,時輕時重,脅下可觸及痞塊(肝脾腫大),食欲不振,身倦乏力。
- 中期:腹水漸增,腹大如甕,按之如囊裹水,面色萎黃或黧黑,形體日漸消瘦,肢體浮腫。
- 後期:病情深重,腹部堅滿,青筋暴露(腹壁靜脈曲張),面色慘白或晦暗,肌肉枯削,甚則出現吐血、便血等危候。
證型分類
根據蟲臌之病勢深淺及兼證不同,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蟲積氣滯證:腹脹時痛,脅下積塊,按之硬滿,食欲減退,舌質暗,苔薄膩,脈弦。
- 濕熱蟲毒證:腹脹堅滿,身目黃染,口苦納呆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瘀血水停證:腹大如鼓,青筋怒張,面色黧黑,肌膚甲錯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治則治法
中醫治療蟲臌,首重驅蟲解毒,兼調肝脾,活血利水。其治法隨證而異:
- 驅蟲殺蠱:選用使君子、雷丸、檳榔、苦楝皮等藥物,以祛除蟲積。
- 疏肝健脾:如柴胡疏肝散、六君子湯等,調理肝脾氣機。
- 化瘀利水:血瘀明顯者,投以膈下逐瘀湯;水濕壅盛者,可用舟車丸、五苓散等逐水消脹。
蟲臌之病,若遷延失治,可轉為「單腹脹」「水蠱」等頑疾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,宜結合患者體質及病勢深淺,標本兼顧,攻補並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