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臌(蓄血臌)

血臌為臌脹類型之一,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,其病因病機主要與瘀血內結、阻遏氣機相關。此證多因情志鬱結、跌撲損傷、或久病入絡,導致血行不暢,凝滯成瘀,積於腹中;瘀阻既成,進一步妨礙水濕運化,形成氣、血、水互結之病理狀態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出血症狀:如吐血、衄血(鼻衄)、便血,或大便色黑如柏油(遠血),此因瘀熱迫血妄行,或絡損血溢所致。
  2. 瘀斑徵象:肌膚可見青紫瘀斑,或面色黯滯,舌質紫暗、邊有瘀點,脈多沉澀或弦緊。
  3. 腹中結塊:捫之有形,按之堅硬,位置固定(如脅下、少腹),隨病程進展逐漸增大。
  4. 二便異常:小便短赤,因瘀熱下注膀胱;或兼見腹部青筋暴露(腹壁靜脈曲張),此為血臌重症之徵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情志所傷:肝鬱氣滯,久則氣滯血瘀,結於脅下,形成積塊。
  • 外邪侵襲:寒熱之邪內侵,血脈凝澀,或熱毒燔灼,煎血成瘀。
  • 久病入絡:黃疸、瘧疾等病遷延,溼熱瘀血互結,阻於肝脾之絡。

相關疾病

此證見於多種現代醫學疾病,如:

  • 肝硬化(癥積、單腹脹):門脈高壓導致側支循環開放,腹水與脾腫大並見。
  • 婦科腫瘤(如子宮肌瘤、卵巢癌):少腹硬滿,經血紫暗有塊,屬「石瘕」「腸覃」範疇。
  • 腹腔惡性腫瘤:瘀毒壅結,腹內堅硬如石,病程纏綿難愈。

治法與辨證要點

血臌治療以「活血化瘀」為核心,佐以行氣利水,然需分虛實:

  • 實證:體壯脈實,腹塊痛而拒按,方用《血府逐瘀湯》《膈下逐瘀湯》加減,或《大黃䗪蟲丸》緩攻瘀積。
  • 虛實夾雜:病久正虛,瘀水互結,宜《調營飲》活血兼顧脾氣,或《鱉甲煎丸》軟堅消癥。
  • 兼證處理:若熱瘀明顯,加丹皮、赤芍;寒凝血瘀者,配桂枝、吳茱萸;氣滯甚者,佐柴胡、香附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腹脹身熱,血脈𥇂𥇂,此名血脹。」《張氏醫通》亦指出:「血臌之證,脅滿小腹脹,滿身皆見血縷……此非水腫,實乃蓄血。」強調其與水臌之鑑別,在於瘀血內停之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