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臌是中醫名詞,是臌脹的一種。臌脹是指腹部脹滿,按之不痛,常見於肝硬化、肝癌、肝腹水等疾病。血臌是由於肝硬化、肝癌等疾病導致肝臟損傷,肝臟不能正常解毒,血液中毒素增多,導致血液瘀滯,影響水液代謝,水液不能正常排出,積聚在腹腔,引起腹脹。

血臌的症狀主要有:

  • 腹部脹滿,按之不痛。
  • 吐血、衄血、便血或大便色黑。
  • 小便赤。
  • 身發瘀斑。
  • 腹內可摸到腫塊,並逐漸增大。

血臌的病因主要由於瘀塊阻滯,影響水濕的運行。本症可見於肝硬化,亦見於子宮或卵巢腫瘤等病。

治療血臌,首先要治療原發病,如肝硬化、肝癌等。其次,可以使用中藥活血化瘀、行氣消腫的藥物,如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川芎等。另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
血臌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血臌的記載:

  • 「臌脹者,水谷不化,飲食不入,水谷不行,則水谷內停,水谷內停則為脹,脹則為臌。」
  • 「臌脹者,皆因飲食不節,飲食不節則水谷不化,水谷不化則為脹,脹則為臌。」
  • 「臌脹者,皆因飲食不節,飲食不節則水谷不化,水谷不化則為脹,脹則為臌,臌則為水。」

這些記載說明,血臌是由於飲食不節,導致水谷不化,水谷不化則為脹,脹則為臌。因此,預防血臌,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飲食,避免暴飲暴食,飲食要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另外,還要注意勞逸結合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