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氣臌是一種臌脹的症狀,主要是由於脾虛氣滯或七情鬱結、氣機壅寒所致的腹脹。

脾虛氣滯是氣臌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脾主運化水濕,如果脾虛運化功能受損,水濕就會停滯於中焦,從而導致腹脹。脾虛氣滯的症狀包括胸腹脹滿、按壓時感覺柔軟,伴有氣逆和噯氣等症狀。

七情鬱結、氣機壅寒也是引起氣臌的常見原因。情緒過度激動會導致氣機鬱滯,而氣機鬱滯又會引起水濕滯留,進而引起腹脹。七情鬱結、氣機壅寒的症狀包括腹部膨大、青筋顯露,膚色蒼黃,四肢消瘦等。

治療氣臌主要以健脾和胃、理氣消脹為主。可使用香砂六君丸、四君子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如果出現氣逆、噯氣等症狀,可以加用旋覆代赭湯、半夏厚朴湯等方劑治療。如果出現腹部膨大、青筋顯露、膚色蒼黃、四肢消瘦等症狀,可以加用四逆散、理中湯等方劑治療。

預防氣臌主要在於注意飲食調養,避免過食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以免傷害脾胃功能。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,以免身體出現氣機鬱滯的狀況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:「氣臌者,因於脾虛氣滯,或七情鬱結,氣機壅寒,水濕停聚,而成腹脹也。其症胸腹脹滿不適,按之仍覺柔軟,伴有氣逆,噯氣等症狀。治宜健脾和胃,理氣消脹。方用香砂六君丸、四君子湯等。」
  • 《景嶽全書》:「氣臌者,因於脾虛氣滯,或七情鬱結,氣機壅寒,水濕停聚,而成腹脹也。其症腹大、青筋顯露,膚色蒼黃,四肢消瘦等。治宜健脾和胃,理氣消脹。方用四逆散、理中湯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