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臌

氣臌為中醫臌脹類型之一,主要因氣機阻滯、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其病機與脾虛氣滯、七情鬱結密切相關。臨床表現依病因不同而有所差異,可分為以下兩類:

1. 脾虛氣滯型氣臌

此型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導致中焦氣機壅滯。

  • 症狀特點
    • 胸腹脹滿不適,按之柔軟,叩之如鼓,無明顯水液積聚。
    • 伴有氣逆上衝、噯氣頻作,或食後脹甚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    • 舌淡胖、苔薄白,脈弦緩或濡弱。
  • 病機分析
    脾主運化,脾虛則水穀精微不化,氣滯中焦而成脹滿。因氣滯為患,故按之無實質積塊,與水臌、血臌之堅硬有形有別。

2. 七情鬱結型氣臌

此型因情志失調,肝氣鬱滯,久則氣機壅塞,影響血行及水液代謝,甚則累及肝脾,形成氣血水互結之證。

  • 症狀特點
    • 腹大堅滿,青筋顯露(腹壁靜脈怒張),膚色蒼黃或暗滯。
    • 形體消瘦,四肢枯細,伴脅痛、煩躁易怒等肝鬱症狀。
    • 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• 病機分析
    肝主疏泄,情志抑鬱則肝氣不舒,橫逆犯脾,導致氣滯血瘀。久則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形成「氣、血、水」並結之頑固臌脹,與《醫宗金鑒》所言「氣血水三停」病機相符。

中醫辨證與相關理論

氣臌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。

  • 實證:多見於七情鬱結型,以氣滯、血瘀為主,治宜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、活血化瘀(如膈下逐瘀湯)。
  • 虛證:常見於脾虛氣滯,當以健脾益氣(如香砂六君子湯)配合行氣消脹(如枳术丸)。

氣臌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水臌或血臌,提示病情加重。中醫強調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」的整體觀念,治療時需兼顧肝脾,調暢氣機,以防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