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臌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臌脹
臌脹,又稱「臌脹病」或「單腹脹」,是一種以腹部脹大如鼓、皮色萎黃、腹壁青筋暴露為主要特徵的病症。其病因多端,涉及情志、飲食、蟲積及其他傳染病等因素,致使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氣血水瘀積腹內,形成腹部脹滿之症。
病因病機
1. 情志鬱結
若長期精神抑鬱、情志不遂,可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。肝脾不和,氣血運行受阻,久則形成氣滯血瘀,水濕停聚腹中,漸成臌脹。
2. 飲食不節
嗜食肥甘厚味,或過度飲酒,損傷脾胃,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阻滯氣機。濕熱與氣血互結,釀成痰濁瘀血,積聚腹中,遂成脹滿。
3. 蟲積或其他傳染病
如蠱毒、瘧疾、痢疾等傳染病,或寄生蟲(如血吸蟲)長期侵襲,損傷肝脾經脈,造成氣血瘀滯,水液停聚,漸成臌脹。
4. 腎虛水停
久病及腎,腎陽不足則無以溫煦脾土,水濕不化;腎陰虧虛則肝失濡養,肝氣橫逆,進一步損害脾胃功能,加劇水濕停聚。
臨床表現
臌脹的主要症狀為腹部膨隆脹大,叩之如鼓,腹壁青筋暴露(脈絡怒張),皮色蒼黃,甚至膚現蜘蛛痣。若患者四肢消瘦,獨腹脹大,稱為「單腹臌」,又因其形如蜘蛛,故又名「蜘蛛脹」。
- 氣滯為主:腹部脹滿,叩之如鼓,噯氣或矢氣後稍舒,脅肋脹痛,舌苔薄白,脈弦。
- 血瘀為主:腹大堅實,青筋暴露,脅下積塊刺痛,面色黧黑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水濕為主:腹部脹滿,按之如囊裹水,小便短少,下肢浮腫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濕熱為主:腹大堅滿,脘腹撐急,煩熱口苦,小便赤澀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分型辨治
中醫治療臌脹,須辨明虛實寒熱及氣血水之偏重,常見證型如下:
1. 氣滯濕阻證
主症:腹脹按之不堅,脅下脹滿,食後脹甚,噯氣不爽,小便短少。
治則:疏肝理氣,健脾祛濕。
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。
2. 寒濕困脾證
主症:腹大脹滿,按之如囊裹水,畏寒肢冷,脘悶納呆,舌淡苔白膩。
治則:溫中健脾,行氣利水。
方藥:實脾飲加減。
3. 濕熱蘊結證
主症:腹大堅滿,脘腹繃急,煩熱口苦,小便赤澀,舌紅苔黃膩。
治則:清熱利濕,攻下逐水。
方藥: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加減。
4. 肝脾血瘀證
主症:腹大堅硬,脈絡怒張,脅腹刺痛,面色黧黑,舌紫暗有瘀斑。
治則:活血化瘀,行氣利水。
方藥:調營飲加減。
5. 脾腎陽虛證
主症:腹大脹滿不舒,朝寬暮急,神疲畏寒,肢冷浮腫,舌淡胖苔白滑。
治則:溫補脾腎,化氣行水。
方藥: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減。
6. 肝腎陰虛證
主症:腹脹堅滿,青筋暴露,形體消瘦,口燥咽干,舌紅少津。
治則:滋養肝腎,涼血化瘀。
方藥: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加減。
現代醫學對應
臌脹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肝硬化腹水」、「腹腔腫瘤」或「結核性腹膜炎」等疾病,尤其肝硬化晚期腹水患者,符合中醫「單腹臌」的特徵。
綜上所述,臌脹病機複雜,虛實夾雜,治療需標本兼顧,調理肝、脾、腎三臟,並根據氣、血、水偏重施以相應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