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吐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吐失」詳解

「吐失」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嘔吐物中混雜糞便之病理現象。此症多因胃腸氣機逆亂,清濁相混,升降失司所致,屬中醫「關格」「腸結」等病證範疇。其病機與臨床表現深植於中醫臟象學說與氣化理論,以下分述之:


病因病機

  1. 六腑傳化失常
    胃主受納,腸主傳化,二者以降為順。若邪阻腸道(如食積、燥屎、瘀血),腑氣不通,濁氣上衝於胃,迫使胃氣上逆,則糟粕隨嘔吐而出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腸胃痞塞,濁陰不降,反逆於上」,即言此理。
  2. 陰陽升降乖戾
    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脾升清陽,胃降濁陰。若中焦氣滯(如寒凝、濕困、熱結),陰陽反作,清濁不分,穢濁之物遂挾胃氣上泛,形成吐失。《靈樞·五亂》謂「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……清濁相干」,正合此證。
  3. 氣血津液壅滯
    腸道梗阻時,氣血瘀阻,津液不得下輸,腸中穢濁積聚,化生腐敗之氣,上逆犯胃。此與《傷寒論》「陽明腑實,燥屎內結」之機轉相通,然吐失更見濁毒攻胃之險候。

證候辨析

  • 寒濕困阻型:吐失物酸腐穢臭,面色青晦,脘腹絞痛,舌苔白膩,脈沉緊。
  • 濕熱壅結型:吐失物黃濁惡臭,身熱煩渴,腹滿拒按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氣滯血瘀型:吐失夾雜暗褐色物,腹脹如鼓,痛處固定,舌紫暗有瘀斑,脈弦澀。

此症雖常見於西醫「腸梗阻」,然中醫尤重辨其寒熱虛實。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關格之證,有痰氣壅塞者,有瘀血阻滯者,不可概以承氣峻攻。」


治法要義

  • 通腑瀉濁:首推《金匱》大黃附子湯、大承氣湯類方,峻下熱結或溫通寒積。
  • 調氣開鬱:如《醫學心悟》啟膈散加減,疏理中焦氣機,輔以降逆和胃。
  • 活血導滯:針對瘀阻腸絡者,選用桃核承氣湯或膈下逐瘀湯,通絡以復傳導。

古籍如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吐糞者,急宜通其閉塞,導其逆氣。」然用藥須據證立法,如熱結者佐黃連、梔子;寒凝者配乾薑、吳茱萸;虛中夾實者當攻補兼施。


附錄:古文獻佐證

《醫林繩墨》載:「穀不得入,糞反上出,此腸胃交困,升降倒置之候也。」《類證治裁》亦言:「吐糞係關格重證,必脈證合參,審其始因而治之。」足見古人對吐失之病機與辨治已有系統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