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納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納呆

納呆,又稱「胃呆」,是指胃的受納功能出現呆滯,導致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的症狀。若患者長期胃口不佳,並伴有飽脹滯悶之感,則稱為「胃納呆滯」,是中醫臨床上常見的脾胃病症表現之一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中醫認為,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脾胃相表裡,共同負責食物的消化與吸收。納呆的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脾氣虛弱: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脾氣虛弱,則運化無力,導致胃納功能下降,出現食少、飯後腹脹、疲倦乏力等症狀。
  2. 濕邪困脾:濕性黏滯,易阻礙氣機,若濕邪內阻脾胃,則胃失和降,出現脘悶、舌苔厚膩、口中黏膩、不思飲食等表現。
  3. 肝氣犯胃:情志不暢或肝鬱氣滯,可橫逆犯胃,使胃氣不降,出現脅脹、噯氣、食慾減退等症狀。
  4. 食積停滯:飲食不節制,暴飲暴食,導致食物停滯胃中,使胃氣壅滯,出現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厭食等症狀。
  5. 胃陰不足:胃喜潤惡燥,若陰液虧損,胃失濡潤,則受納功能失常,表現為口乾舌燥、飢不欲食、胃脘灼熱等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臨床上,納呆可根據其病因病機分為以下幾種證型:

  • 脾虛納呆:食少納差,飯後腹脹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。
  • 濕阻納呆:脘悶不饑,口淡無味,舌苔白膩,身重困倦。
  • 肝胃不和納呆:脅肋脹痛,噯氣頻作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重。
  • 食積納呆: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大便酸臭。
  • 胃陰不足納呆:口乾咽燥,飢不欲食,舌紅少苔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針對不同證型的納呆,中醫治療方法有所不同,主要包括:

  • 健脾益氣:適用於脾虛納呆,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。
  • 化濕醒脾:適用於濕阻納呆,可選用平胃散、藿香正氣散等方劑。
  • 疏肝和胃:適用於肝胃不和納呆,如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。
  • 消食導滯:食積納呆者可使用保和丸、山楂丸等方劑消食化積。
  • 養陰和胃:胃陰不足者可選用益胃湯、沙參麥冬湯等滋陰養胃。

此外,針灸、推拿、藥膳等療法亦可輔助改善納呆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