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宿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宿食,又稱「宿滯」、「食積」或「傷食」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指因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飲食物停滯於胃腸,經宿不消所引發的一系列症狀。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節、脾胃虛弱或外感寒邪等因素相關,病機關鍵在於「脾胃運化失司」,氣機升降失常,濁氣不降而積滯中焦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暴飲暴食、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黏膩之物,超過脾胃運化能力,致使「穀反為滯,水反為濕」,積滯內停。
  2. 脾胃虛寒:素體脾陽不足,或久病傷陽,寒從內生,脾胃失於溫煦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宿食不消,由臟氣虛冷,脾胃久寒。」寒凝中焦,難以腐熟水穀,遂成宿食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傷脾,肝氣橫逆犯胃,氣機鬱滯,影響脾胃升清降濁之功。

臨床表現
宿食初起,常見胸脘痞滿、按之硬痛、不思飲食、噯氣頻作且氣味酸腐,或嘔吐未消化食物,矢氣臭穢,大便溏瀉或便秘。舌象多呈厚膩苔,或黃腻或白滑,脈象滑實或沉弦。若宿食鬱久化熱,可兼見口渴、煩躁;若寒濕偏盛,則多伴畏寒、腹中冷痛。

證型辨析
中醫常將宿食分為實證與虛中夾實兩類:

  • 實證宿食:多因暴食所致,症見脘腹脹痛拒按、吐瀉後稍舒,舌苔厚膩,脈滑有力。治療以消食導滯為主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載:「食滯中焦,宜保和丸消之。」
  • 虛證宿食:常見於脾胃素虛者,症見腹脹綿綿、食少乏力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健脾消積,佐以溫運,如香砂六君子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專列「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」,提出「脈緊如轉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」,強調脈象變化對診斷之重要性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:「宿食停滯,輕者但以和平之劑消導之,重者必須攻下。」顯示古人已按病情輕重分治。

宿食之證,雖多屬輕淺,然若遷延不治,可能進一步蘊濕生痰、化熱化瘀,演變為痰飲、瘀血等複雜病變,故早期辨明寒熱虛實,對症施治,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