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宿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宿食,又稱「宿滯」、「食積」或「傷食」,是指脾胃運化失常或脾胃有寒,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積不消化的狀態。初期症狀包含胸悶、痞悶、惡食、噯腐吞酸和舌苔厚膩等。

宿食的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:一是飲食不節,如暴飲暴食或過量攝取生冷油膩食物,對脾胃造成損傷,使其運化功能失常;二是脾胃寒邪凝滯,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,導致食物停積不消。

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胸悶痞悶:由於宿食停積於胃,使胃腸脹滿,引起胸悶、噯氣和打嗝等症狀。
  2. 惡食嘔吐:宿食停積於胃,使胃腸功能紊亂,引起食慾不振、噁心和嘔吐等症狀。
  3. 噯腐吞酸:宿食腐敗產生酸臭氣味,引起噯氣和吞酸等症狀。
  4. 舌苔厚膩:宿食停積於胃,使胃腸濕熱內生,造成舌苔厚膩。
  5. 腹脹腹痛:宿食停積於胃,使胃腸脹滿,引起腹脹和腹痛等症狀。

治療宿食主要以健脾和胃、促進消化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香砂六君子湯、保和丸、四君子湯等。同時也可通過食療的方法進行調理,例如多吃山藥、白扁豆、蓮子等具有健脾益胃、促進消化的食物。

預防宿食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有節,避免暴飲暴食和攝取生冷油膩食物。
  2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
宿食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,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宿食的預防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