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膈下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上膈下膈

上膈下膈是指胃的兩個病理狀態。上膈是指食入即吐,下膈指朝食暮吐。

上膈的病因主要是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以致胃氣上逆,犯膈而吐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食入即吐,吐後不飢,或吐後仍有食慾,但食後仍吐,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色白而清稀,伴有噯氣、腹脹、泛酸等症狀。

下膈的病因主要是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以致胃氣下陷,犯膈而吐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朝食暮吐,吐後不飢,或吐後仍有食慾,但食後仍吐,吐物多為半消化食物,色黃而粘稠,伴有噯氣、腹脹、便溏等症狀。

上膈下膈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。可用竹葉石膏湯、半夏白朮天麻湯等。

上膈下膈的古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:「上膈者,食入即吐也;下膈者,朝食暮吐也。」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:「上膈,竹葉石膏湯主之;下膈,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。」

上膈下膈的辨證要點

上膈:食入即吐,吐後不飢,或吐後仍有食慾,但食後仍吐,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色白而清稀,伴有噯氣、腹脹、泛酸等症狀。

下膈:朝食暮吐,吐後不飢,或吐後仍有食慾,但食後仍吐,吐物多為半消化食物,色黃而粘稠,伴有噯氣、腹脹、便溏等症狀。

上膈下膈的鑑別診斷

上膈與胃反流性食管炎的鑑別:胃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反酸、燒心、胸骨後疼痛,可伴有噯氣、腹脹等症狀。上膈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食入即吐,吐後不飢,或吐後仍有食慾,但食後仍吐,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色白而清稀,伴有噯氣、腹脹、泛酸等症狀。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,胃反流性食管炎的反酸、燒心、胸骨後疼痛等症狀多在餐後出現,而上膈的食入即吐則多在餐後立即出現。

上膈與胃炎的鑑別:胃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、噯氣、腹脹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上膈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食入即吐,吐後不飢,或吐後仍有食慾,但食後仍吐,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色白而清稀,伴有噯氣、腹脹、泛酸等症狀。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,胃炎的症狀多在餐後出現,而上膈的食入即吐則多在餐後立即出現。

上膈下膈的預後

上膈下膈的預後一般良好,如果及時治療,大多可以治癒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或者治療不當,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上膈下膈的注意事項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定期複查,遵醫囑服藥,按時複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