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膈下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膈與下膈

上膈下膈為中醫對嘔吐病症的分類,主要根據症狀發生的時間與特徵區分,其病因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上膈

上膈又稱「膈上」,指飲食入胃後隨即嘔吐的病症,屬於「食入即吐」。《醫宗金鑒》記載:「上膈者,食入即吐,病在胸膈之上。」其病因多與胃氣上逆熱邪壅滯痰飲阻膈有關。

  1. 胃熱上冲:若胃中積熱,火性炎上,燻蒸食道,導致胃失和降,食物難以留存而隨即吐出,常伴見口乾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  2. 痰飲內阻:痰濕或飲邪停聚胸膈,阻遏氣機,使飲食不得下行,反逆而出,症見嘔吐痰涎、胸悶痞滿。
  3. 氣機鬱滯:情志不暢導致肝氣犯胃,胃氣上逆,可見嘔吐頻繁、脅脹噯氣。

治療上膈需辨證施治,若屬熱證,可用大黄甘草湯瀉熱降逆;痰飲所致者,宜以小半夏湯化痰止嘔;氣滯者則配柴胡疏肝散調暢氣機。

下膈

下膈又稱「膈下」,特徵為「朝食暮吐」或「暮食朝吐」,即飲食停留於胃中較久後方吐出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下膈者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」其病機多因脾胃虛寒陽氣衰微,無力腐熟水穀。

  1. 中焦虛寒:脾胃陽氣不足,寒濕內生,難以運化食物,故飲食停滯,延後嘔出,常伴四肢不溫、大便溏瀉。
  2. 命門火衰:腎陽虛衰,無法溫煦脾土,導致胃中冷滯,症狀多見畏寒、腰膝酸軟。
  3. 瘀血內結:久病入絡,瘀血阻於胃絡,影響胃氣通降,吐物可能夾雜瘀塊,舌質紫暗。

下膈屬虛寒者,宜用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;若兼瘀血,可佐丹參飲活血化瘀。

上膈與下膈的鑑別

二者雖同屬嘔吐,但病因與病位有異:

  • 上膈病位偏高,多實證或熱證,嘔吐急迫;
  • 下膈病位偏深,多虛證或寒證,嘔吐遲緩。

此分類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特色,臨床需結合四診,明晰病機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