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泛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泛惡
泛惡,又稱「噁心」,為中醫常見症狀,指胃脘部不適,自覺欲吐而難以吐出,或僅泛溢清涎、酸水等。此症多因體內痰濁、濕邪、食滯等病理因素阻滯中焦,導致胃氣上逆所致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痰濁內阻:
脾胃運化失常,水液聚而成痰,痰濁停滯於胃,阻塞氣機,使胃失和降,上逆而致泛惡。此類患者常見舌苔白膩,伴有胸悶、頭暈等症。 - 濕邪困脾:
外感濕邪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阻遏中焦氣機,致使胃氣不降。患者多見脘腹脹滿、口黏膩、身重困倦等濕困之象。 - 食滯胃脘:
飲食過量或消化不良,宿食停滯於胃,腐熟不及,阻礙胃氣下行,發為泛惡。常見噯腐吞酸、脘腹脹痛等食積症狀。 - 肝氣犯胃:
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擾亂胃氣和降之職,亦可致泛惡。此類患者多伴脅脹、噯氣等肝胃不和表現。 - 脾胃虛寒:
陽氣不足,脾胃虛弱,寒從內生,胃氣虛逆而泛惡,常見於平素畏寒、喜溫者,並伴有食少、便溏等虛寒症狀。
證候表現
泛惡根據病機不同,症狀亦有差異:
- 痰濁型:嘔吐痰涎,胸悶心悸。
- 濕阻型:口淡黏膩,身困頭重。
- 食滯型:噯氣酸腐,脘痞拒按。
- 肝胃不和型:泛惡隨情緒波動,胸脅脹悶。
- 虛寒型:泛惡清涎,遇寒加重。
與嘔吐之別
泛惡屬嘔吐之前兆,患者自覺欲吐而未吐出實質內容物;嘔吐則為胃內容物實際經口而出,二者病機相通,但程度有異。
中醫治療此症,首重辨明病因,針對痰、濕、食、氣、虛等不同病機,分別採用化痰、化濕、消導、疏肝、溫中等治法,以恢復胃氣和降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