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溫溫欲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心下溫溫欲吐」是中醫學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東漢醫家張仲景所著《傷寒論》。此證狀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胃脘部(即「心下」)有噁心不適感,欲嘔而不得出,病機多與氣機逆亂、痰飲內停相關。

從經絡辨證論之,心下部位乃足陽明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言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膈,屬胃,絡脾」,若寒邪客胃或痰飲停聚,皆可致胃氣上逆而見此症。明代醫家張介賓於《景岳全書》中論及:「噁心者,胃口泛逆,兀兀不寧之狀」,正合「溫溫」之意象。

就其病理機制而言,主要可分兩類: 其一為「胃中寒飲上逆」,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若中陽不足,寒飲停胃,胃失和降,濁陰上犯,則見此證,多伴舌苔白滑、脈象弦遲等寒象; 其二屬「胸中痰氣阻塞」,緣於三焦氣化失司,痰濕內蘊胸膈,阻礙氣機升降,《丹溪心法》所謂「痰在膈間,使人噁心欲吐」,常見舌苔厚膩、脈滑等痰濕之徵。

在六經辨證體系中,此證可見於少陽病與太陰病。少陽病之「心煩喜嘔」與本證機理相通,均因少陽樞機不利,膽火犯胃所致;而太陰病「腹滿而吐」則屬脾陽虛衰,寒濕內停之變證。清醫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中論濕溫病時亦提及「嘔而胸悶」,實為痰濕鬱熱阻滯氣機之變現。

治法當隨證施治:屬寒飲者,宜用吳茱萸湯、理中丸等溫中化飲;屬痰氣者,可用半夏厚朴湯、溫膽湯等化痰降逆。針刺可取內關、足三里等穴調和胃氣,正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言:「內關主治心悶,心煩忡怔,噁心欲吐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