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溫溫欲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心下溫溫欲吐,中醫名詞,出自《傷寒論》。

「心下」,指胃脘部位。「溫溫」,噁心之意。全語形容胃脘間有噁心感欲吐又吐不出。是因胃中寒飲上逆或胸中痰氣阻塞所致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:「心下溫溫欲吐者,此為陽明也,可下之。」

張仲景認為,心下溫溫欲吐是陽明病的典型症狀,可以用下法治療。

心下溫溫欲吐的臨床表現為:胃脘部位有噁心感,欲吐又吐不出,同時伴有腹脹、腹痛、大便不通等症狀。

心下溫溫欲吐的治療方法,一般以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為主。常用方劑有:

  1. 半夏瀉心湯:主要成分為半夏、黃連、生薑、大棗。具有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
  2. 竹葉石膏湯:主要成分為竹葉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。具有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
  3. 香蘇散:主要成分為蘇葉、香薷、薄荷、生薑、大棗。具有疏風散寒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

心下溫溫欲吐的預防方法,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心下溫溫欲吐是中醫名詞,是指胃脘部位有噁心感,欲吐又吐不出。是因胃中寒飲上逆或胸中痰氣阻塞所致。可以用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療。需要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