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胃痛(又稱「胃脘痛」)

胃痛是指發生於胃脘部(近心窩處)的疼痛,因位置鄰近心下,故亦稱「心下痛」。此病多因長期飲食失調,或情志不暢所致。初期病機多屬肝胃失和,胃氣鬱滯;若久病不癒,則氣滯日久可致血瘀,損傷胃絡,由氣分深入血分,形成氣滯血瘀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辛辣,或飢飽無常,損傷脾胃,導致中焦氣機阻滯,不通則痛。
  2. 情志所傷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致使胃失和降,氣機壅滯而生疼痛。
  3. 脾胃虛弱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脾胃之氣,中焦虛寒,失於溫煦,因而隱痛綿綿。

證型與臨床表現

1. 肝胃不和

  • 主症:胃脘脹滿,疼痛連及脅肋,噯氣頻作,情志不舒時加重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火鬱:心煩易怒、泛酸嘈雜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血瘀:痛處固定不移,按之痛甚,或見嘔血、便黑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2. 脾胃虛寒

  • 主症:胃痛隱隱,喜溫喜按,空腹時加劇,得食稍緩。
  • 兼證:泛吐清水,四肢不溫,神疲乏力,大便稀溏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
相關病理機制

  • 氣滯:肝鬱氣滯,影響胃氣通降,表現為脹痛、走竄不定。
  • 血瘀:久病入絡,胃絡瘀阻,疼痛固定、拒按,甚則可見出血。
  • 虛寒:中陽不足,陰寒內生,胃失溫養,故隱痛喜暖,伴陽虛之象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• 辨虛實:實證多痛勢急迫,拒按;虛證則痛勢緩和,喜按。
  • 辨氣血:氣滯以脹痛為主;血瘀以刺痛、固定痛為特徵。
  • 辨寒熱:寒證得溫痛減,熱證伴口乾苔黃。

胃痛之治療,須根据具體證型,分別施以疏肝和胃、溫中散寒、活血化瘀等法,以調理氣血,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