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天柱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天柱倒
天柱倒為中醫診斷學中之特殊體徵,指頸項軟弱無力,頭部無法直立而呈下垂之狀。此症名源於「天柱」一詞在中醫理論中的雙重意涵:既喻人體頸項如擎天之柱,亦暗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天柱骨」之稱(即現代解剖學之第7頸椎)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督脈空虛,腎精不充」,多見於以下三類情形:
一、發育階段之先天不足 小兒天柱倒多屬「五遲五軟」範疇,與「解顱」、「囟填」等證常相兼出現。《幼幼集成》指出:「腦為髓海,頸為髓路」,若先天稟賦薄弱或後天調養失當,致腎精不能上注於腦,髓海空虛則天柱骨弱。臨床常見頭項軟垂伴隨囟門遲閉、舌淡脈弱等症,此乃「腎主骨生髓」功能失常之象。
二、衰老過程之精血虧耗 《靈樞·天年》言:「五十歲,肝氣始衰……七十歲,脾氣虛,八十歲,肺氣衰,九十歲,腎氣焦。」老者天柱倒乃三陰經氣俱衰之候,尤以「腎藏精」功能衰退為主因。張景岳《類經》註解:「精髓日消,則天柱日頹」,此類患者除頸項萎軟外,多兼見腰膝痠軟、耳鳴如蟬等腎虛徵象。
三、久病重證之真元耗竭 溫病學派稱此為「大骨枯槁」之危候,見於傷寒傳經入少陰或內傷雜病後期。此時天柱倒現乃「精、氣、神」三者皆敗之徵兆:腎精絕則髓枯,宗氣衰則升提無力,元神散則身形失控。《診宗三昧》特別強調:「久病忽見折脊垂頭,乃督脈陽氣欲脫之兆」,常伴面色黧黑、息微脈代等真臟脈見。
從經絡辨證而論,天柱倒涉及三陽經氣失常:足太陽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」,其經氣虛則項軟;手太陽小腸經支脈「循頸上頰」,陽虛則頭傾;足少陽膽經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」,樞機不利則首如垂。故治療當以「通督填髓」為大法,參以調和三陽經氣,古籍記載多用斑龍丸、龜鹿二仙膠等方,佐以艾灸大椎、百會等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