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體煩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身體煩疼是中醫名詞,指肌肉和關節疼痛,同時伴隨煩憂不寧和周身不適的症狀。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,各種風濕病是由肝氣鬱結引起的。肝臟負責筋脈的調理、排解和儲存血液。當肝氣鬱結且排解功能受阻時,就容易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引起肌肉和關節的疼痛,以及煩憂不寧和周身不適等症狀。

另一部中醫經典《金匱要略》中描述了風濕痹證的臨床表現,主要包括身體疼痛和煩憂不寧,還有不能自由轉側和行走、頭痛、眩暈、耳聾、聽力減退、失音、語無倫次、手足腫脹、寒顫、發熱、出汗和呼吸急促等症狀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的太陽病則表現為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疼痛,患者不願意活動只想躺著。

因此,身體煩疼通常是由肝氣鬱結、風濕痹阻、太陽病等導致的。對於這些不同的原因,中醫提供了不同的治療方法。針對肝氣鬱結,可以使用疏肝理氣、解悶散結的方法進行治療。針對風濕痹阻,可以使用祛風散濕、通經止痛的方法進行治療。針對太陽病,可以使用解表驅寒、宣肺疏熱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
除了治療,我們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身體煩疼:

  1. 保持輕鬆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長期情緒壓力可能導致氣滯,加重症狀。

  2. 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運動可以促進循環和氣的流動,有助於預防和改善身體煩疼的症狀。

  3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寒冷的環境可能使筋脈受到收縮,增加身體煩疼的風險。

  4. 飲食清淡,不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。高辛辣食物可能使氣血失調,導致身體煩疼。
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及早發現疾病,並且在疾病早期進行治療,可以有效預防和管理身體煩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