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體煩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體煩疼
在中醫學中,「身體煩疼」指肌肉與關節廣泛疼痛,伴隨心神不寧、周身不適之證候,屬「痺證」「鬱證」等範疇。其特徵為疼痛遊走不定或固定不移,且常因氣血失和、外邪侵擾或情志失調而加重,故稱「煩疼」,強調痛感與煩悶交織的病理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
- 風寒濕痺:風邪攜寒濕侵襲肌表經絡,導致氣血凝滯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」,風勝則痛無定處(行痺),寒勝則痛如針刺(痛痺),濕勝則痠重纏綿(著痺)。
- 風熱夾濕:暑濕或熱邪閉阻經脈,可見疼痛伴局部紅腫灼熱,屬「熱痺」。
-
氣血失調:
- 營衛不和:衛外力弱,腠理不固,外邪易客,見《傷寒論》「太陽病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」。
- 血虛風擾:肝血不足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出現肢體拘急疼痛,兼見頭暈心悸。
-
情志內傷:
憂思過度致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瘀,阻滯經絡而痛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所述「鬱則氣滯,久必化熱,熱爍筋腐則煩疼」。
辨證分型
- 實證:
- 風寒束表:疼痛劇烈,遇寒加重,苔白脈浮緊。
- 濕熱阻絡:痛處灼熱,身重疲憊,舌紅苔黃膩。
- 虛證:
- 氣血兩虛:隱痛綿綿,勞累加劇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- 肝鬱血瘀:痛如針刺,情緒波動時明顯,舌暗有瘀斑。
治法與方藥
- 祛風散寒:選用「麻黃加朮湯」或「桂枝附子湯」,溫通經脈。
- 清熱除濕:如「白虎加桂枝湯」或「宣痺湯」,清絡止痛。
- 養血舒筋:以「當歸拈痛湯」調和氣血,或「芍藥甘草湯」緩急解痙。
- 疏肝活血:適用「柴胡疏肝散」配合「血府逐瘀湯」,行氣化瘀。
經絡與針灸
常取足太陽膀胱經(如委中、承山)及足少陽膽經(如陽陵泉)穴位,配合阿是穴疏通局部氣血。虛證加灸關元、足三里以溫補;熱證可刺絡放血瀉邪。
身體煩疼反映了「不通則痛」「不榮則痛」的中醫核心理論,臨床須辨外感內傷、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