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骨懈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筋骨懈墮

定義與表現
筋骨懈墮為中醫術語,指骨骼、關節與筋肉鬆弛無力,失去正常支撐身體的能力。臨床表現為肢體軟弱、活動乏力、姿勢鬆垮,甚者可見站立困難或關節不穩。此症多與「肝腎不足」、「氣血虛弱」或「經絡失養」相關,屬「痿證」、「虛勞」等範疇。

中醫病機

  1. 肝腎虧虛
    中醫認為「肝主筋,腎主骨」,肝血不足則筋失濡養,腎精虧虛則骨弱不堅。年老體衰、房勞過度或久病耗損,皆可能導致肝腎精血不足,筋骨失於充養而懈墮。
  2. 氣血兩虛
    氣血為維持肢體活動的根本,若脾虛運化失司,或久病氣血耗傷,無法濡養筋肉,則見鬆弛無力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氣虛則四肢不用」,正說明此理。
  3. 經絡瘀阻
    外傷、寒濕痹阻或氣滯血瘀,致使經絡不通,氣血運行受阻,筋骨失於溫煦與滋潤,久而懈墮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肝腎陰虛型:伴見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氣血不足型:面色蒼白、氣短懶言、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弱。
  • 寒濕痹阻型:肢體沉重、遇冷加重、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
治療原則
中醫強調「調補肝腎、益氣活血、通絡強筋」:

  • 藥物:虛證以補益為主,如熟地黃、杜仲、牛膝補肝腎;黃芪、當歸益氣血;瘀阻者可用雞血藤、桑枝通絡。
  • 針灸:多取足三里、陽陵泉、腎俞等穴,以健脾補腎、舒筋活絡。
  • 導引療法:如八段錦、五禽戲,通過柔緩動作強化筋骨協調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筋骨懈墮的症狀近似於現代醫學的「肌少症」、「骨關節退化」或「神經肌肉病變」,然中醫更著重整體調理與功能恢復,非僅針對局部病變。

古籍摘錄
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說明筋骨為形體支架,其懈墮必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