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痹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痹症,乃中醫指邪氣閉阻軀體或內臟經絡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之病症總稱。「痹」者,閉阻不通之義,《素問.痹論》明言:「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」此為痹症核心病機,強調外邪侵襲與氣血阻滯之病理關聯。
一、病因病機
痹症成因以「外邪侵襲」為主,尤以風、寒、濕三邪兼夾為患:
- 風邪:其性善行數變,致病多見遊走性疼痛,稱為「行痹」。
- 寒邪:主收引凝滯,易致經脈拘急,疼痛劇烈且固定,是為「痛痹」。
- 濕邪:重濁黏滯,多見肢體沉重、腫脹麻木,謂之「著痹」。
此外,若素體陽盛或外邪鬱久化熱,可成「熱痹」,見關節紅腫熱痛。
二、分類辨證
痹症依臨床表現與病位深淺,可分為以下類別:
(一)按邪氣偏盛分型
- 風痹(行痹):痛無定處,惡風,脈浮。
- 寒痹(痛痹):疼痛如掣,遇寒加劇,得溫減。
- 濕痹(著痹):肢體困重,麻木不仁,苔膩。
- 熱痹:關節灼熱,膚色焮紅,兼見口渴煩熱。
(二)按病位分型
《內經》以五體、五臟為綱,詳列各類痹證:
- 五體痹:如「筋痹」見屈伸不利;「骨痹」主沉重難舉;「脈痹」則血凝不流。
- 五臟痹:如「心痹」者脈不通而煩心,「肺痹」見胸滿喘嘔,此乃邪深內傳之候。
另有「胸痹」「腸痹」等專名,反映邪客特定臟腑之病變。
三、古籍論述精要
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痹證,虛人感受外邪,內外相合而病。」強調正虛為發病內因。《類證治裁》則分述「痹久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隧」,點明久病入絡之病理演變。歷代醫家更重視地域氣候影響,如南方濕熱地帶多見濕痹、熱痹,北方寒盛則以寒痹為著。
四、深入解析
痹症病機除氣血閉阻外,尚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經絡理論:邪客經脈,營衛失調,津液凝澀,故《靈樞》云:「血氣不至,節乃不用。」
- 臟腑失和:肝主筋、腎主骨,肝腎虧虛則邪易深入,形成頑痹。
- 痰瘀互結:病程遷延者,常見痰濁與瘀血膠著,致關節畸形(如「鶴膝風」)。
五、治療大法
中醫治痹首重辨證,常用治法包括:
- 祛邪通絡:風勝用防風湯,寒勝投烏頭煎,濕盛取薏苡仁湯,熱痹選白虎加桂枝湯。
- 調補氣血:獨活寄生湯治肝腎兩虛兼風濕者。
- 蟲類搜剔:久痹入絡者,可佐全蠍、地龍以透絡逐瘀。
此症之辨,須察外邪之偏勝、病位之淺深,更參合體質虛實,方得中醫辨治精微。古籍所載諸痹,名雖繁而理實一,皆本於氣血閉阻、經絡不通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