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痿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痿症
痿症,又稱「痿躄」(「躄」音同「畢」),泛指肢體萎弱無力、功能減退的一類病症。此症多始於下肢無力,漸次發展至手足軟弱、肌肉麻木不仁,甚者皮膚乾枯無澤。臨床表現多樣,或見高熱後四肢痿弱不振,或產後氣血虧虛而肢體失用。中醫認為,痿症之成因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脈失養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肺、脾胃、肝腎等臟腑功能異常。
病因病機
- 肺熱葉焦:
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五臟使人痿」,其中「肺熱葉焦」為痿症重要病機。肺主氣,朝百脈,若肺受熱邪灼傷,津液耗損,則不能輸布精微以濡養筋脈,導致肢體痿弱。 - 濕熱浸淫:
陽明胃經主潤宗筋,若脾胃濕熱內蘊,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濕熱下注則筋脈弛緩,症見下肢痿軟、沉重乏力。 - 肝腎虧虛:
肝藏血主筋,腎藏精主骨。若肝腎精血不足,筋脈失於濡養,可致肢體萎弱,甚至骨枯髓減,常見於久病或年老體衰者。
分類與證型
《內經》將痿症分為五類,合稱「五痿」,與五臟相應:
- 筋痿:肝失濡養,筋脈弛縱,症見肢體拘攣或弛緩無力。
- 脈痿:心熱血燥,脈道空虛,常見下肢絡脈顯露、肌肉萎縮。
- 肉痿:脾虛濕困,肌肉失榮,表現為肢體倦怠、鬆軟不舉。
- 骨痿:腎精虧損,骨枯髓減,多見腰膝酸軟、步履艱難。
- 皮毛痿:肺氣虛弱,皮毛枯槁,伴見皮膚乾燥、汗出異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痿強調「獨取陽明」,因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能調和氣血、濡養宗筋。然具體治法需辨證而施:
- 清肺潤燥:適用於肺熱津傷者,方如「清燥救肺湯」。
- 清熱化濕:針對濕熱浸淫,常用「四妙丸」加減。
- 滋補肝腎:肝腎虧虛者宜選「虎潛丸」或「左歸丸」。
- 益氣健脾:脾胃虛弱者以「補中益氣湯」調理。
痿症病情複雜,多虛實夾雜,臨床須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對痿症亦有發揮,結合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,可進一步提升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