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上沖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上沖心
定義與臨床表現
「氣上沖心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一股氣流由下腹(少腹或臍下)向上沖逆,直抵心胸或咽喉,常伴隨心悸、胸闷、噁心或嘔吐等症狀。此證多屬「衝脈氣逆」或「肝胃氣機失調」之範疇,其發作或驟或緩,可因情志波動、寒邪刺激或飲食不節而誘發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內侵:
下焦(腎與膀胱所主)或中焦(脾胃所居)受寒邪侵襲,寒性收引凝滯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衝脈之氣被迫上逆,引發氣沖之症。《傷寒論》記載「奔豚病」,即描述此類「氣從少腹上衝咽喉」的證候,多因「發汗後,臍下悸」或「燒針令其汗」後寒凝下焦所致。 - 肝胃氣逆:
情志失調(如鬱怒、憂思)易傷肝氣,肝失疏泄則氣機鬱滯,橫逆犯胃,胃氣不降反升,形成「肝胃不和」之證。此類患者除氣上沖心外,常見脅脹、噯氣、泛酸等兼症,脈象多弦。 - 腎虛沖逆:
素體腎陽不足,下焦虛寒,無力攝納衝脈之氣,致陰寒之氣挾衝脈上逆,多見於中老年或久病體弱者,伴畏寒、腰膝酸軟、夜尿頻等腎陽虛症狀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:「奔豚病,從少腹起,上衝咽喉,發作欲死,復還止。」明確描述氣上沖心的發作性特徵,並分屬「肝氣奔豚」、「腎氣奔豚」等類型。
- 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提出:「衝脈隸於陽明,胃氣上逆,衝脈即隨之上逆。」説明脾胃與衝脈氣機的關聯性。
辨證要點
- 寒實證:氣沖驟發,腹冷痛拒按,舌苔白滑,脈沉緊,宜溫散寒邪。
- 肝鬱證:氣沖隨情緒波動加重,胸脅悶痛,脈弦,治宜疏肝降逆。
- 腎虛證:氣沖隱隱,遇勞則發,腰膝乏力,脈沉弱,當溫補腎陽。
治法與方藥舉隅
- 溫陽降逆:針對寒邪客於下焦,方選《傷寒論》桂枝加桂湯(重用桂枝溫通平沖)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利水止悸)。
- 疏肝和胃:肝氣犯胃者,可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,或柴胡疏肝散加減以調暢氣機。
- 補腎攝納:腎虛沖逆者,選桂附地黃丸(溫補腎陽)或參入沉香、磁石等鎮攝之品。
氣上沖心與奔豚病的關聯
「奔豚」為古病名,屬氣上沖心的典型表現,除描述症狀外,更涵蓋病機與治法。後世醫家將此證擴展至多種氣機逆亂疾病,如現代醫學的「胃食管反流」、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或「焦慮引發的軀體化症狀」,凡符合「氣機上沖」病機者,均可參照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