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尸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尸厥之中醫論述
基本概念
尸厥乃中醫古籍所載之重症名,其狀若尸,故名尸厥。此證特徵為突然昏倒,神識全無,呼吸微弱細淺,脈象沉微欲絕,甚則如絲如縷,乍看似死,實則仍有生機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有云:"厥或令人暴不知人",正是指此證候。
病因病機
氣機逆亂
《靈樞·五亂》篇指出:"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...亂於頭,則為厥逆",闡明氣機升降失常可致昏厥。尸厥之發,多因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氣血逆亂,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神機失用。
痰瘀阻竅
《證治準繩》載:"痰厥者,忽然眩仆",痰濕瘀血阻塞清竅,蒙蔽神明,可致昏不知人。此類尸厥常見面唇青紫,喉間痰鳴等證。
毒邪內閉
外感穢濁毒氣,如一氧化碳等異氣入體,可致氣血瘀滯,毒邪內攻心包,蔽塞神明而發尸厥,古籍稱之為"中惡"。
精氣暴脫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言:"大厥者,血之與氣並走於上...氣復返則生,不返則死",精氣驟然脫失,陰陽離決,可致此危候。
臨床表現
主證
- 猝然昏倒,不知人事
- 呼吸微弱,氣息如絲
- 面色蒼白或青紫
- 四肢厥冷
- 脈象沉微細弱,或伏而不見
兼證
依病因不同可見:
- 痰厥:喉中痰鳴,苔膩脈滑
- 氣厥:情志誘發,胸悶氣逆
- 血厥:失血史,面白唇淡
- 毒厥:接觸毒物,口唇紫紺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詳載:"尸厥之證,謂身脈皆動而形無所知也...狀如死尸"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提及"尸蹷,脈動而無氣",闡明此證脈象特點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分為"五尸厥",謂其與五臟相關:"一曰飛尸,二曰遁尸,三曰沉尸,四曰風尸,五曰尸注",乃從病邪性質區分類型。
鑒別診斷
與卒中區別
卒中多見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;尸厥則無此證,且卒中脈多弦勁。
與癇證區別
癇證發作常有叫呼聲、抽搐、口吐白沫;尸厥則靜而不動,無抽搐之象。
治療原則
急救大法
- 開竅醒神:可用麝香、蘇合香等芳香開竅
- 降氣化痰:如半夏、南星之屬
- 回陽固脫:人參、附子相伍
- 行氣活血:川芎、丹參配伍
針治要領
急刺人中、湧泉、十二井穴,或灸百會、神闕,以回陽救逆。
變證轉歸
若救治及時,氣血調和,陰陽相濟,可漸甦醒;若遷延失治,陽氣衰微,可轉為脫證,甚則陰陽離決而亡。
尸厥一證,死生攸關,醫者當細察脈證,明辨病因,不可因"狀如死尸"而誤判。歷代醫家皆視此為險證,強調"厥深者熱亦深,厥微者熱亦微",提示病情輕重與預後密切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