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厥症之中醫詳論
厥症,指人體因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調所致之突發性昏厥,臨床表現為猝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伴隨四肢逆冷,多數可於短時間內自行甦醒。此病症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據其病機、病因及症狀,發展出諸多分類與治法。中醫理論認為,厥症雖表現為神昏肢冷,然其根本在於「氣機逆亂」,或因實邪壅滯,或由正氣虛衰,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,發而為厥。
病因病機
厥症之成因,可大別為實證與虛證兩類:
1. 實證厥症
多因肝陽亢盛、痰濁內阻、氣血上逆或外邪閉阻所致:
- 氣逆陽亢:常見於情志過激(如暴怒、驚恐),致使肝陽暴漲,氣血上衝於腦,發為薄厥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載:「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」)。
- 痰濁蒙竅:痰濕素盛之體,遇情緒波動或飲食不節,痰隨氣升,蔽阻清竅,形成痰厥,症見喉中痰鳴、胸悶氣窒。
- 食滯中焦:暴飲暴食,食積腸胃,阻滯氣機,清陽不升而發食厥,多伴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。
- 血隨氣逆:肝鬱化火,迫血妄行,或跌撲損傷,瘀血內停,導致血厥(分為「血逆厥」與「血脫厥」)。
2. 虛證厥症
緣於氣血虧虛、陰陽衰竭,無力上榮心神: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、失血過多,氣血不能上奉於腦,發為氣厥(虛證),症見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。
- 陽氣暴脫:寒邪直中或大汗亡陽,陰盛格陽,引發寒厥(《素問·厥論》言: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」),四肢厥逆、脈微欲絕。
- 陰虛陽浮:熱病傷陰或勞倦過度,虛陽外越,可致熱厥(不同於實熱閉厥,此屬真寒假熱)。
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對厥症之分類頗為精細,除《內經》所提諸厥外,後世補充如下:
- 暴厥(《素問·大奇論》):驟然昏僕,乃氣血突發逆亂。
- 尸厥:狀如尸臥,意識喪失,多由邪氣內侵、陰陽離決。
- 煎厥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:因陰精耗竭,陽熱煎熬,見眩暈昏聵。
- 蛔厥:因蛔蟲擾動,氣機受阻,症見腹痛吐蛔、四肢厥冷(見於《傷寒論》烏梅丸證)。
- 暑厥:暑熱之邪閉竅,見於高熱神昏,屬中暑重症。
治法總要
中醫治厥,首重「辨證求因」,急則治標以開竅醒神,緩則治本以調理氣血陰陽。
- 實證:宜降氣化痰(如五磨飲子)、活血通絡(通瘀煎)、消食導滯(保和丸)等。
- 虛證:當益氣回陽(四逆湯)、養血滋陰(生脈散)等。
外治法則含針刺(如人中、十宣放血)、艾灸(如神闕、關元)以急救蘇厥。歷代醫案強調,厥症雖暫甦可解,然反覆發作者需深究其本,防微杜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