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昏厥,又稱“厥”,是指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神志不清的一種病證。中醫認為,昏厥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:一是由於外感風寒、暑熱等邪氣,侵襲人體,閉阻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昏厥;二是由於內傷飲食、勞倦、情志等因素,損傷脾胃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痰濁上泛,阻遏清陽,出現昏厥;三是由於正氣虛弱,外邪乘虛而入,或內傷久病,氣血虧虛,導致氣血不能上榮於腦,出現昏厥。
臨床上,昏厥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神志不清。
- 面色蒼白,口唇青紫,呼吸微弱。
- 脈搏細弱或不出。
- 大小便失禁。
- 持續時間短者,可自行恢復;持續時間長者,則可能出現昏迷、抽搐、甚至死亡。
根據病因的不同,昏厥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- 風寒閉厥:多由外感風寒所致,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口唇青紫,脈搏細弱或不出。
- 暑熱閉厥:多由外感暑熱所致,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面色潮紅,口渴欲飲,脈搏洪大。
- 氣血虛厥:多由脾胃虛弱,氣血虧虛所致,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脈搏細弱。
- 痰濁上蒙:多由痰濁內阻,清陽不升所致,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口吐痰涎,脈搏弦滑。
- 陰陽氣絕:多由正氣虛脫,陰陽氣絕所致,臨床表現為突然昏倒,四肢厥冷,面色灰白,呼吸微弱,脈搏細弱或不出。
昏厥的治療,應根據病因、病情及患者的體質,辨證施治。一般來說,可選用以下方法:
- 風寒閉厥:可用辛溫解表、散寒通絡的藥物治療,如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等。
- 暑熱閉厥:可用清熱解暑、開閉降逆的藥物治療,如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生薑、大棗等。
- 氣血虛厥:可用補益氣血、健脾和胃的藥物治療,如黃芪、党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- 痰濁上蒙:可用化痰祛痰、開竅醒神的藥物治療,如半夏、白芥子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- 陰陽氣絕:可用回陽救逆、益氣固脫的藥物治療,如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昏厥是一種急症,如果出現昏厥,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,並在醫護人員到來之前,採取以下措施:
- 將患者平放在地上,頭部放低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
- 解開患者衣服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
- 若患者有嘔吐物,應將其頭部側向一邊,以免嘔吐物堵塞呼吸道。
- 若患者有抽搐,應將其頭部側向一邊,並用毛巾墊在下巴下方,以免咬傷舌頭。
- 若患者有心跳停止,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。
昏厥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如果出現昏厥,應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