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昏厥,又名「厥逆」、「暴厥」,乃中醫急症之一,指氣血逆亂、陰陽失和所致卒然仆倒、神識昏蒙、四肢厥冷之證候。其發病急驟,輕者片刻自甦,重者持續不醒,病機深涉五臟氣機之驟變。

病因病機
《內經》云:「厥者,逆也」,謂氣血上逆或下陷,陰陽不相順接為其要義。其主要分為以下機轉:

  1. 氣機驟逆:情志劇變(如大怒、驚恐)致肝陽暴亢,氣血上沖於腦,發為「煎厥」、「薄厥」;或痰濁內阻,上蒙清竅,成「痰厥」。
  2. 清陽不升:素體虛弱(如氣血兩虧),復遇勞倦飢渴,中氣下陷,清陽不榮腦髓,發為「氣厥」、「血厥」之虛證。
  3. 邪閉神機:暑熱穢濁之邪內閉心包(如中暑「暑厥」),或寒邪直中三陰(如「寒厥」),阻遏陽氣,神失所主。

證候分類
古今醫家據病性深淺分為「昏暈」(一過性)與「昏迷」(持久性):

  • 昏暈:見於氣厥、血厥輕證,患者面色蒼白、汗出肢冷,移時自醒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載:「忽為眩仆,脫絕無知,良久乃甦」。
  • 昏迷:多屬痰厥、實熱厥,兼見喉中痰鳴、面赤氣粗,或肢體強痙,如中風閉證;若瞳神散大、手撒遺尿,則為脫證危候。

辨證要點
中醫重視四診合參,尤重脈象與氣息:

  • 脈象:暴厥者脈多沉伏或弦急(實證);氣脫者脈微欲絕(虛證)。
  • 氣息:痰熱閉阻者呼吸粗滯;元陽欲脫者氣息微弱。
  • 體溫:陽亢者手足雖冷而胸腹灼熱;陰寒盛者通體厥冷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厥論》:「厥…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析其病位:「厥證…有在於足三陽者,有在於手三陰者」,強調經氣逆亂可涉多經。

昏厥之辨,須明標本虛實。標者,風火痰瘀之閉阻;本者,臟腑氣血之虧虛。此證雖暫,然為陰陽離決之兆,不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