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鼾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鼾聲之中醫釋義與病機探析

鼾聲,俗稱「打呼嚕」,指人體入睡後呼吸氣道震動所發之粗鳴聲響。中醫視其為氣機運行與臟腑功能之外顯徵象,可分為「生理性」與「病理性」兩類,其成因與病機各有深意。

生理性鼾聲

常人偶發鼾聲,多因臥姿不當、氣道暫阻所致,屬「寤寐氣機調節失和」之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入於陰則寐」,睡眠時衛氣內斂,若腠理稍滯、肺氣宣降略緩,氣流經喉咽狹處而生微鼾,此為營衛調和過程中之自然現象,無需刻意調治。

病理性鼾聲

病理性鼾聲多責之於「痰、熱、瘀、虛」等內傷因素,與臟腑失衡密切相關,常見於以下證候:

  1. 痰濁蒙竅
    《丹溪心法》云: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」若痰濕內蘊,上阻心肺,喉間氣道為痰濁所遏,則鼾聲沉濁連綿,常見於中風昏迷、癲癇發作等痰閉神昏之證,屬「陰閉」範疇。其症多伴痰鳴漉漉、面垢唇紫,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。
  2. 熱盛傷陰
    溫病中期,邪熱熾盛,耗傷肺胃陰津,喉嚨失潤而燥,氣道乾澀不利,鼾聲多兼見高熱、口燥咽乾,甚則神昏譫語,舌紅絳少苔,脈細數。此為「熱灼營陰」之變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邪熱壅肺,氣逆而鳴」。
  3. 肺氣壅滯
    肺主宣發肅降,若外感風寒或痰熱內蘊,致肺氣失宣,肅降無權,氣道鬱阻而鼾聲急促,症見咳嗽痰黏、胸悶氣短,舌苔薄黃,脈浮滑。此類常見於哮證、肺脹(如慢性阻塞性肺病)等痰氣交阻之疾。
  4. 氣虛下陷
    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若久病脾虛,中氣不足,輸布無力,痰濕積聚喉間;或老年腎虧,元氣衰微,咽部肌肉鬆弛,氣道塌陷而鼾聲低弱斷續,伴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緩。此屬「本虛標實」之候。

臟經絡理論關聯

從經絡角度論,鼾聲與「手太陰肺經」、「足陽明胃經」及「任脈」密切相關。胃經循喉嚨,若胃火熾盛,上炎熏喉;任脈總領陰經,其氣虛滯則咽喉失養,皆可致鼾。此外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「肺系」不利可致「嗌腫喉痺」,進一步印證肺氣壅滯與喉鳴之病機聯繫。

綜言之,中醫論鼾聲,重在辨其背後之「痰濕瘀熱」與「臟腑虛實」,視其為整體氣化失常之局部表現,非獨喉咽之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