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昏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昏憒,為中醫病證名,指神識昏亂、不明事理之症候。《醫宗金鑒》稱其「昏昧不識人」,《傷寒論》亦載有「昏不知人」之述,屬中醫「神昏」範疇中的特殊表現。此症多因邪擾神明,或臟腑精氣虧耗,使心神失養所致,其病機深涉五臟,尤與心、腦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- 熱陷心包:溫病熱邪內陷,灼液成痰,痰熱擾心,蒙蔽心竅,可見神昏譫語、煩躁不寧,兼見舌質紅絳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痰濁蒙竅:濕濁內蘊,釀生痰涎,上蒙清竅,症見神昏嗜睡、喉中痰鳴、面色垢滯,舌苔白厚膩,脈濡滑,常見於中風、癲癇等病。
- 瘀阻腦絡:血瘀內停,阻滯腦絡,神明失用,多見於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者,症見昏迷、面色黧黑、唇甲青紫,舌質暗紫有瘀斑,脈澀。
- 元氣虛脫:大病久病,正氣衰微,心神渙散,表現為神昏目合、肢冷息微、汗出如油,脈微欲絕,屬危候。
辨證分型
- 實證昏憒:多驟發,見於熱閉、痰阻、瘀血等,症勢急暴,聲息粗壯,握拳固閉,脈象有力。
- 虛證昏憒:漸至或久病所致,如氣血虧竭、陰陽離決,症見目合口開、手撒遺尿,脈弱無根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指出心神賴氣血以養,若「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」,則神無所依。《溫病條辨》強調「邪入心包」可致「神昏舌蹇」,清代葉天士更提出「熱痰蒙蔽」為昏憒常見病機,臨證需辨痰熱比重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昏迷」異同:昏憒屬神昏輕症,意識未完全喪失,可偶見譫妄;昏迷則意識全失,不省人事。
- 與「健忘」之別:健忘為神識清晰而記憶衰退,昏憒則伴隨意識障礙。
此症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實證宜清熱豁痰、開竅醒神,虛證當回陽固脫、益氣養神,臨床常見於溫病、中風、厥證等疾病過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