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暴仆
暴仆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患者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之危重證候,其特點為發作急驟、肢體失控如仆倒狀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大厥」「薄厥」,後世醫家歸納此症多與「風痰上擾」「氣血逆亂」相關,屬內科急症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暴仆之發,關鍵在於體內陰陽失調,氣血運行驟亂:
- 肝風內動
肝為風木之臟,若因情志鬱怒、勞倦過度,致肝陽亢盛化風,風陽上僭,挾痰血上衝清竅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。」尤見於平素陰虛陽亢體質者。 - 痰濁蒙竅
脾失健運則痰濕內生,若遇肝風煽動,痰涎隨氣逆上壅,阻塞心神所居之「泥丸宮」。《醫林繩墨》指出:「痰厥者,卒然昏倒,四肢厥冷,喉有痰聲。」常見於嗜食肥甘或痰濕素盛之人。 - 氣火沖逆
五志過極皆能化火,氣機驟升不降,火性炎上直犯腦絡。張景岳《類經》稱此為「血苑於上」之機轉,與現代醫學「腦充血」概念部分相通。 - 元氣暴脫
少見於大失血、劇痛或虛損至極者,正氣潰散,神機失守而卒然仆倒,此類多伴面白、汗出如油等脫證表現。
辨證分型
臨床須據伴隨症狀辨析病源:
- 中風暴仆
兼見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,多屬肝風夾痰瘀阻絡,分閉證(牙關緊閉、面赤氣粗)與脫證(手撒遺尿、汗出肢冷)。 - 癇證暴仆
發作時尖叫吐沫、四肢抽搐,醒後如常人,與《證治準繩》所述「痰邪壅塞心竅」相關,多因先天稟賦或驚風伏痰所致。 - 厥證暴仆
氣厥(情緒刺激後面青肢冷)、血厥(失血或瘀阻清竅)、痰厥(喉中痰鳴)、食厥(暴飲後脘脹氣逆)等,總因氣機突然逆亂,陰陽氣不相順接。
經典論述
- 《靈樞·五亂》:「亂於頭則為厥逆,頭重眩仆。」
- 《丹溪心法》:「痰涎壅盛,卒倒無知,此痰厥也。」
- 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論中風:「陰虛陽亢,氣血上衝,腦部充血。」
暴仆一症,深層反映臟腑氣血失和之極,中醫透過辨風、火、痰、虛之偏勝,為後續治則(如平肝熄風、滌痰開竅、回陽固脫等)提供理論依據。病理可涉及現代醫學腦血管意外、癲癇大發作、休克等急症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之動態把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