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不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身不仁

「身不仁」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身體肌膚麻木不仁,失去痛覺、觸覺、温覺等皮膚知覺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」,明確指出此症與外邪侵襲、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客絡
    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襲肌表,痹阻絡脈,致使營衛之氣不得暢行,肌膚失養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風邪入於肌肉,則血氣凝澀,皮膚不仁。」尤以風邪為先導,常夾寒濕,致氣血凝滯,引發麻木。
  2. 氣血兩虛
    脾胃虛弱或久病耗傷,氣血生化不足,無法濡養皮肉經絡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」,強調營衛失調為麻木之因。氣虛推動無力,血虛濡潤不及,故見肌膚感覺遲鈍。
  3. 痰瘀阻絡
    痰濁、瘀血內生,阻滯經絡,氣血不得輸布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提出「瘀血阻絡」致麻木之論,認為「血瘀於內,肌膚失濡,故不知痛癢」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寒痹阻:麻木伴惡寒、肢體酸痛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治宜祛風散寒,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。
  • 氣血虧虛:麻木日久,乏力氣短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選八珍湯加減。
  • 痰瘀阻絡:麻木固定,局部腫脹或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當化痰逐瘀,常用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稱「不仁」為「邪氣中經,絡脈空虛」之候。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則歸因於「濕痰死血,阻滯經隧」,強調痰瘀為患。

此症雖以麻木為主,然病位深淺各異,輕者邪在皮毛,重者深入臟腑,需審證求因,辨明虛實,方可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