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應出不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痘應出不出

病證名,出自《幼科全書》。指痘瘡(天花或水痘類疾病)初起發熱三四日後,理當見疹點透發,卻遲遲未現,並伴有頭痛、四肢拘急、惡風寒等症狀。此證多因外感風寒邪氣,鬱遏肌表,致使痘毒不得宣發透達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瘡之發,須賴正氣鼓邪外透。若風寒外襲,皮毛閉鬱,衛陽受遏,則氣機不暢,痘毒內困,無法循經外達。此時邪正交爭於表,故見發熱、惡寒;經絡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則頭痛、肢體拘急;痘毒鬱滯,故疹點隱伏不顯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解表透毒為原則,開泄腠理,疏風散寒,助痘毒外透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參蘇飲:益氣解表,適用於體虛兼感風寒者,方中人參扶正,蘇葉、葛根疏風透邪,陳皮、枳殼理氣暢中,使表解而痘自出。
  2. 敗毒散(人參敗毒散):以羌活、獨活祛風勝濕,柴胡、前胡宣透表邪,川芎活血通絡,配合人參扶助正氣,共奏「逆流挽舟」之效,透發鬱毒。

加減要點

  • 若寒邪較重,可加麻黃、桂枝以增強辛溫解表之力;
  • 兼有裡熱者,酌加黃芩、連翹清泄鬱熱;
  • 氣滯明顯者,佐以木香、青皮行氣導滯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關鍵在於「表鬱」與「毒滯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》進一步指出:「痘貴透發,非疏泄不得外越。」故治療上首重解除表邪束縛,同時需顧護正氣,避免過汗傷陰。若延誤施治,恐致毒邪內陷,轉為險證,如痘毒攻心、閉肺等變症。

鑒別要點
需與「痘毒內陷」區別:後者多因正虛毒盛,疹點驟隱,伴見高熱神昏,屬危候,治法迥異。而「痘應出不出」純屬表證,透發得當則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