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喎僻不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喎僻不遂是中醫臨床常見的一組症候群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經絡氣血痹阻」。此症可分為「喎僻」與「不遂」兩個相關聯的臨床表現:

【喎僻證候辨析】 《黃帝內經》稱為「口僻」(《靈樞·經筋》),其病位主在陽明、少陽經筋。風痰阻絡是主要病機,具體可分為:

  1. 口眼喎斜:表現為患側額紋消失、眼瞼閉合不全、鼻唇溝變淺,伴有口角下垂
  2. 單純口僻:僅見口角歪斜,多因足陽明之筋急引所致 病機深層次可溯源至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:「偏風者,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」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風病之喎斜多伴舌體歪斜,此為與單純面癱鑑別要點。

【不遂病機探微】 「不遂」古稱「偏枯」(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),主要涉及:

  1. 經脈氣血逆亂:以督脈為樞紐,影響手足三陽經氣血輸布
  2. 五臟氣機失調:尤以肝風內動、脾虛生痰為關鍵
  3. 標本同病:本虛(氣血虧虛)標實(風火痰瘀)

【證候鑒別要點】

  1. 喎僻程度:
  • 風中絡脈:僅見肌肉弛縱
  • 風中經脈:伴隨肢體偏廢
  1. 病勢特徵:
  • 中臟腑:發病驟急,先見神昏後現喎僻
  • 中經絡:神志清醒而見半身不遂

【古今論述匯通】 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」的辨證層次。清代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創立氣虛血瘀論,發展補陽還五湯治療法則。現代研究顯示,此症與大腦皮層運動區、內囊病變存在對應關係。

【病機演變規律】 初期多實(風火痰瘀膠結)→中期虛實夾雜(氣血虧虛兼痰瘀阻絡)→後期多虛(肝腎不足、氣虛血瘀)。治療需把握「急則治標,緩則固本」原則,外風宜祛,內風宜息,痰瘀當化,久病必補。

(註:本文嚴格遵循中醫理論體系論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斷及治療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