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毛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皮毛癢之中醫理論與證治探析
皮毛癢為中醫臨床常見症狀,其成因與臟腑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《素問.痿論》曰:「肺主身之皮毛……故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,急薄著則生痿躄也。」此段經文揭示肺與皮毛之生理病理聯繫。肺為華蓋,主宣發肅降,輸布津液以潤澤皮毛;若肺熱熾盛,灼傷津液,則皮毛失養,可見乾枯、瘙癢甚至痿弱不用之候。
一、病機與臟腑關係
- 肺衛失調:肺氣虛弱或肺熱壅盛,皆可致衛外力薄,風邪外襲,客於肌表,營衛不和而生瘙癢。《靈樞.天年》云:「血氣懈惰,故好臥……皮膚枯。」說明氣血不足亦令皮毛失潤。
- 血虛風燥:肝藏血,血虛則生風,風動而癢。尤見於年老或久病者,精血耗傷,肌膚失養,呈現乾燥脫屑、搔癢無度。
- 濕熱蘊結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鬱而化熱,濕熱蒸騰於肌表,可致皮膚瘙癢伴見紅腫、滲液,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述「濕熱相搏,發為風疹」。
二、證型辨治
-
肺熱津傷證
- 表現:皮膚乾燥皸裂,瘙癢脫屑,或伴咳嗽少痰、口乾咽燥。
- 治法:清肺潤燥,方如清燥救肺湯加減,取沙參、麥冬滋肺陰,桑葉、枇杷葉清宣肺熱。
-
血虛風燥證
- 表現:膚燥如鱗甲,夜癢加劇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。
- 治法:養血祛風,方選當歸飲子,以四物湯補血,荊芥、防風疏風止癢。
-
濕熱浸淫證
- 表現:瘙癢伴丘疹水疱,糜爛流滋,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常用萆薢滲濕湯合二妙丸,黃柏、蒼朮燥濕,赤茯苓、薏苡仁滲濕健脾。
三、經絡與外治法
《靈樞.經脈》指出: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氣盛有餘則肩背痛,風寒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;氣虛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。」針灸取肺俞、曲池等穴調肺氣,或局部刺絡拔罐除血中鬱熱。艾灸血海、足三里則可溫通經脈,助氣血化生以潤膚。
綜觀之,皮毛癢雖見於表,實根於內,當溯因臟腑,辨明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