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飲

水飲是中醫名詞,指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。水和飲的區別是,稀而清者為「水」,稀而粘者為「飲」,故常水飲並稱。(類似滲出液與滲透液之分)。參閱「飲症」。

水飲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:

  1. 外感六淫之邪,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侵襲人體,使人體津液代謝失常,水液停聚而成水飲。
  2. 內傷飲食,如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形成水飲。
  3. 情志失調,如長期憂思、悲恐、惱怒等,可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水濕內停,形成水飲。

水飲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水腫:全身或局部水腫為主要特徵。
  2. 頭痛:可導致頭痛、眩暈等症狀。
  3. 胸悶、氣短:阻遏心肺,可導致胸悶、氣短等症狀。
  4. 小便不利:水飲下注,可導致小便不利、尿少等症狀。
  5. 舌苔白膩:水飲停聚,可導致舌苔白膩等症狀。
  6. 脈濡緩:水飲停聚,可導致脈濡緩等症狀。

水飲的治療,以健脾利水、化痰散飲為主。常用方劑有:

  1. 五苓散: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組成,適用於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頭痛、眩暈等症狀。
  2. 越鞠飲:由越橘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、甘草組成,適用於水腫、小便不利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。
  3. 真武湯:由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甘草組成,適用於水腫、小便不利、四肢冰冷、畏寒等症狀。

水飲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以免損傷脾胃。
  2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水飲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其病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。因此,在治療水飲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取得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