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鬱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鬱症中醫詳論

鬱症,為中醫情志病之一,主要由於情志不暢,導致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五臟功能。根據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,可分為實證虛證兩大類,其病因多與等臟腑失調密切相關。

一、實證鬱症

1. 肝氣鬱結

病因病機:因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致肝經所過之處氣血不暢。
臨床表現

  • 情緒低落,胸悶不舒,脅肋脹痛,常嘆氣以緩解不適
  • 肝鬱犯胃則噯氣頻作、納呆腹脹
  • 婦女可見月經不調、乳房脹痛
    舌脈:舌苔薄白或薄膩,脈弦

2. 氣鬱化火

病因病機:肝鬱日久,鬱而化熱,肝火上炎,耗傷津液。
臨床表現

  • 煩躁易怒,口乾口苦,頭痛目赤
  • 脅肋灼痛,耳鳴如潮
  •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
    舌脈:舌紅苔黃,脈弦數

3. 痰氣鬱結(梅核氣)

病因病機:肝鬱乘脾,脾虛生濕,濕聚成痰,痰氣交阻於咽喉。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異物感,吞嚥無礙但自覺梗阻(即「梅核氣」)
  • 胸悶脘痞,痰多黏稠
  • 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
    舌脈:舌苔白膩,脈弦滑

二、虛證鬱症

1. 久鬱傷神(心脾兩虛)

病因病機:鬱久耗傷氣血,心失所養,脾失健運。
臨床表現

  • 精神恍惚,悲憂善哭(類似「臟躁」表現)
  • 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
  • 面色萎黃,食欲減退
    舌脈:舌淡,脈細弱

2. 陰虛火旺

病因病機:肝鬱化火,暗耗肝腎之陰,虛熱內擾。
臨床表現

  • 眩暈耳鳴,五心煩熱
  • 顴紅盜汗,失眠多夢
  • 男子遺精,女子月經量少
   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

鬱症相關中醫理論補充

  • 肝主疏泄:肝氣調達則情志暢快,反之則易致氣滯,故鬱症調治首重疏肝。
  • 臟腑相生相剋:肝鬱常橫逆犯脾(木乘土),或子盜母氣影響心(肝為心之母),形成複雜病機。
  • 氣血關係:初病在氣,久病及血,嚴重者可見血瘀鬱證,表現為固定刺痛、舌紫暗等。
  • 七情致病特點: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百病生於氣」,強調情志失衡為鬱症根源。

此症候於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,如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可見其病理影響之廣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