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喉吤

喉吤為中醫病證名,見於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篇》。「吤」音同「介」,意指芥蒂,形容咽喉部如異物阻滯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然無實質形質可察。此症多與氣機鬱結、痰濕凝滯及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屬「梅核氣」範疇,亦與現代醫學「咽部異感症」相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於咽喉,形成痰氣互結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婦人咽中如有炙臠」,即指此類情志致病。
  2. 痰濕內阻: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内生,上壅咽喉,致生阻塞感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痰氣凝結,塞於咽嗌。」
  3. 陰虛火炎:肺腎陰虛,虛火上灼咽喉,黏膜失潤而生燥澀、異物感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咽喉狹隘,似有物梗,或如毛髮黏附,或如炙肉阻塞,然飲食無礙,檢查亦無明顯病灶。可伴胸脅脹悶、噯氣頻作,或口乾咽燥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鬱痰凝證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為主,酌加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  2. 脾虛痰濕證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,降逆化痰。
    • 方藥:六君子湯旋覆代赭湯加減,以健脾化痰、和胃降逆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清利咽喉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配合桔梗湯,養陰清熱兼宣肺利咽。

針灸療法

取穴以疏肝理氣、調和脾胃為要,如太衝(肝經原穴)、豐隆(化痰要穴)、天突(局部取穴),配合遠端取穴如內關寬胸解鬱。

喉吤一症,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調暢氣機為關鍵。古籍所載「芥蒂」之喻,形象道出患者主觀不適與無形病邪之特徵,體現中醫對「形神一體」之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