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臟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臟躁,中醫病證名,屬情志病範疇,多發於女性。其特徵為情志失調引發的陣發性精神異常,臨床表現複雜,與現代醫學之「癔病」(歇斯底里症)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從臟腑氣血辨證,自成體系。

病因病機

臟躁之源,首責心肝血虛,兼見氣機鬱滯

  • 心主神明:心血不足則神失所養,易現憂鬱、幻覺、知覺異常(或敏或鈍)。
  • 肝藏魂:肝血虛則魂不守,加以情志抑鬱,肝氣失疏,化火生風,故見煩躁易怒、無故悲泣,甚則肝風內動而抽搐。
  • 血燥肝急:陰血虧虛,筋脈失濡,致肢體拘急,然發作時面不蒼白、神識未泯,與癲癇之痰閉清竅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未發時先兆
    • 精神憂鬱,多思善感。
    • 幻覺頻生,或耳鳴如蟬,或視物恍惚。
    • 情志波動劇烈,易激惹或淡漠。
  2. 發作時主症
    • 胸悶氣短,頻作太息。
    • 無故悲傷啼哭,不能自控。
    • 肢體抽搐或強直,然面色如常,神識半清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肝陰虛型
    • 見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陰虛內熱,虛火上擾心神。
  2. 肝鬱血虛型
    • 脅脹噯氣、月經不調,舌淡脈弦。
    • 肝鬱克脾,血虛風動。

古籍溯源

《金匱要略》首載「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」,主以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、緩肝之急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補述:「血虛臟躁,內火擾神」,添當歸、白芍等養血柔肝。

臟躁之治,重在調和氣血,疏肝解鬱,需辨虛實標本,非獨鎮靜抑志可愈。其病機深涉情志與體質交互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