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癇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癇症(又名「癲癇」,俗稱「羊癇風」)為中醫學中一類發作性神志異常疾患,其特徵為猝然昏仆、口吐涎沫、兩目上視、四肢抽搐,或伴異聲如豬羊啼叫,醒後如常人,唯覺倦怠,發作時序無定。中醫理論視此病與肝腎功能失調、痰濁閉竅密切相關,以下就其病因病機、證型分類及相關理論詳述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
    大驚大恐最易損及肝腎,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,肝失濡養則風陽內動,上擾清竅而誘發顫搐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恐傷腎」「驚則氣亂」,道出情志失衡致氣機逆亂,水火失濟,引動肝風。
  2. 痰濁壅阻
    多因脾虛運化失常,痰濕內聚,或熱邪煎熬津液成痰。痰隨氣逆,上蒙心神則昏不知人,走竄經絡則肢體抽掣。朱丹溪有云「癇屬痰邪,膠固難化」,強調痰在發病中的樞紐地位。
  3. 先天稟賦
    胎中受驚或父母遺傳所致,常見於幼年發病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此類多因「在母腹中時受驚氣」,先天元陰不足,肝風易動。
  4. 外感與續發
    熱病、中風等後遺痰瘀滯絡,或外風引動內風,均可導致經氣失常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分述「風癇」「驚癇」等,均與外邪觸動伏痰相關。

證型分類
中醫臨床依病性、病因將癇症分為以下類別:

  1. 陰癇與陽癇

    • 陽癇:發作時面赤煩躁、聲響氣粗、抽搐強勁,舌紅苔黃,脈弦滑數。多屬痰火擾神。
    • 陰癇:發作時面色青白、叫聲低微、抽搐緩弱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多因脾腎陽虛,痰濕內盛。
  2. 病因分類

    • 風癇:外風引動,發作多與感冒發熱相關,兼見頭痛項強。
    • 驚癇:因驚嚇誘發,平素易驚悸,脈象弦細。
    • 食癇:飲食不節所致,發作前常見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。
    • 肺癇:發作時喉中如吠,源於肺氣壅塞,痰鳴漉漉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發作期:首辨痰、風、火孰輕孰重。痰盛者涎沫稠黏,風盛者搐搦劇烈,火盛者面紅目赤。
  • 間歇期:當察肝腎陰虛、脾虛痰盛或氣血兩虧之異,如眩暈耳鳴、納呆便溏等兼證。

論治源流
歷代醫家對癇症論述甚豐:《醫林改錯》強調瘀血阻絡可致久癇不愈,需活血通竅;《證治準繩》提出「癇病日久必歸五臟」,宜調補臟腑。治則上,發作期以豁痰開竅、熄風定癇為主,間歇期則注重培本固元,如滋腎平肝、健脾化痰等法。

此疾辨證精微,涉及經絡氣血與臟腑功能交互影響,臨證尤需細審標本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