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思間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神思間病
神思間病,泛指因情志失調、氣機逆亂,導致精神、思維、意識活動異常的一類病證。此類病症多與五臟功能失和相關,尤以心、肝、脾三臟為要,涉及氣血陰陽失衡、痰瘀內阻等病理機制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內傷
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怵惕思慮者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」七情過極,如憂思鬱怒、驚恐過度,可直接擾亂心神,或使肝失疏泄、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生痰,上蒙清竅。 - 臟腑虛損
心主神明,若心氣血不足,神失所養,可致恍惚健忘;腎精虧虛,髓海空虛,則腦轉耳鳴;脾虛生濕聚痰,痰濁上擾,亦可致神思錯亂。 - 痰瘀互結
氣滯血瘀或痰濕內停,阻絡蔽竅,使神機失用,表現為妄言妄見、煩躁不寧等症。
常見證型與表現
- 肝鬱氣滯
症見情緒抑鬱、胸脅脹痛、時太息,甚或幻聽幻視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 - 痰火擾神
煩躁易怒、詰語狂亂、面赤目紅,痰多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 - 心脾兩虛
神疲乏力、心悸健忘、失眠多夢,納呆便溏,舌淡脈細弱。 - 腎精虧虛
健忘耳鳴、呆鈍寡言、腰膝酸軟,舌瘦少苔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以調和臟腑、疏瀉情志為本,結合證型施治:
- 肝鬱者,宜疏肝解鬱,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- 痰火者,當清熱化痰,選黃連溫膽湯或礞石滾痰丸。
- 心脾虧虛,需補益心脾,主方歸脾湯。
- 腎精不足,治以填精補髓,如左歸丸或龜鹿二仙膠。
另可配合針灸,取百會、神門、太沖等穴,以調神醒腦、安魂定志。
此病歷代醫家多有論述,如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痰因氣滯,隨火上升,迷亂神明」,強調痰火致病;《景岳全書》則重虛證,謂「凡思慮勞倦,驚恐憂疑,皆能擾亂神明」。臨證須審因辨證,不可概以實火攻伐或純補虛損,貴在調暢氣機、使神歸其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