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瘖
病證名,指因痧痘瘡疹發作而導致失音的病症,屬中醫喉科與兒科常見證候。此病多因外感風熱時毒,內蘊肺胃火熱,上攻咽喉,致使氣機壅滯、聲門開合不利而成。《癍論萃英》提及:「若瘡疹出而聲音不出者,是形氣俱病也,當清其肺。」強調此證乃形體(痘疹外發)與氣機(肺失宣肅)同病,需從肺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襲肺:外感風熱邪毒,首犯肺衛,肺氣失宣,熱毒上灼咽喉,致聲門腫閉。
- 肺胃熱熾:痘疹毒邪內傳,肺胃積熱化火,火熱循經上炎,壅結咽喉,耗傷津液,聲戶失潤。
- 毒瘀互結:若痘疹透發不暢,熱毒內陷血絡,瘀阻咽喉氣血,加重音啞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痘疹發作期間或之後,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,可伴咽喉腫痛、咳嗽。
- 兼症:發熱、煩渴、痰黏難咯、痘疹色赤稠密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,脈浮數或洪數。
治法方藥
以疏風宣肺、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利咽開音。
- 銀翹散加減(《溫病條辨》)
- 組成:金銀花、連翹、桔梗、薄荷、牛蒡子、竹葉、荊芥穗等。
- 應用:風熱初起,痘疹未透而聲啞者,加蟬蛻、木蝴蝶以宣肺開音。
- 粘子解毒湯加減(《痘疹心法》)
- 組成:牛蒡子(粘子)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桔梗、玄參等。
- 應用:肺胃熱盛,痘疹密布伴咽喉焮痛者,可加射干、馬勃以清熱利咽。
- 清咽利膈湯(《喉科紫珍集》)
- 適用於熱毒壅盛、咽喉腫閉甚者,方中含大黃、芒硝等通腑泄熱。
外治輔法
- 針刺:取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或針合谷、尺澤以瀉肺熱。
- 吹藥:以冰硼散或珠黃散吹喉,清熱消腫。
古籍佐證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痘毒攻喉,聲啞不鳴,急宜清火解毒。」強調此證需速清熱毒,防其內陷。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亦載,痘疹失音屬「毒火上炎」,治當「涼血解毒,導火下行」。
此證預後多良,若調治得當,隨痘疹消退而音聲自復。然若失治誤治,恐熱毒深陷,轉為喉風重證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