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厥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肝厥頭痛

肝厥頭痛,簡稱「厥頭痛」,屬中醫內傷頭痛範疇,主因肝氣失調,逆亂上衝所致。其病機與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密切相關,臨床可因情志、寒熱、虛實等不同因素引發,並依證候特點分為多種類型,以下詳述之。

病因病機

肝為剛臟,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尤以怒氣傷肝,易致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或氣機上逆,挾風火痰濁上擾清竅,發為頭痛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言:「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」其病理表現多與肝經循行有關,足厥陰肝經「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」,故肝氣上逆時,頭痛常見於巔頂或單側。

主要證型與臨床表現

  1. 肝逆頭痛

    • 病因:多因暴怒傷肝,肝氣驟升,衝逆犯腦。
    • 症狀:頭痛劇烈,左側偏甚(肝氣行於左),常伴脅肋脹痛、口苦咽乾、面紅目赤、失眠多夢,舌紅苔黃,脈弦數有力。
    • 病機:肝鬱化火,氣火上衝,擾及頭目。
  2. 厥陰頭痛

    • 病因:素體胃氣虛寒,肝胃失和,肝氣挾胃中寒飲上逆,循肝經犯巔。
    • 症狀:巔頂頭痛為主要特徵,痛時自覺頭部發涼,四肢厥冷,嘔吐清稀涎沫,或兼有乾嘔、噯氣,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緊。
    • 病機:寒邪內伏厥陰,陰寒上逆,陽氣不達四末。

此外,臨床尚有因肝血不足、虛風內動所致之頭痛,症見頭部隱痛綿綿,伴眩暈耳鳴、視物模糊,此屬虛證範疇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  • 肝逆頭痛:治宜平肝降逆、清火熄風,方選天麻鉤藤飲羚角鉤藤湯,酌加龍膽草、生牡蠣等。
  • 厥陰頭痛:治宜暖肝溫胃、降逆止痛,方用吳茱萸湯為主,可加當歸、生薑以助散寒和胃。
  • 血虛風動:治宜滋養肝血、柔肝熄風,方選四物湯鎮肝熄風湯加減。

肝厥頭痛之辨證,需詳察寒熱虛實及兼夾病邪,治療時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灸,取太衝、百會等穴以調理肝經氣機。此症雖以肝為主,然常與脾胃、腎等臟腑相關,故臨證需整體論治,不可獨執一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