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出濈濈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汗出濈濈然」解析

「濈」本義為水流外溢之貌,《說文解字》釋其爲「水疾流也」。在中醫病機學中,此語用以形容汗液如泉水般持續外滲的病理狀態,其特徵爲汗出綿密黏膩,雖不及「大汗淋漓」之勢,卻表現為皮膚表層恆常濕潤,甚則汗珠密布而難以自收。

病機與證候歸屬
此症多見於陽明經證與腑實熱結之候,與《傷寒論》所載「陽明病外證」密切相關。陽明屬多氣多血之經,當邪熱內傳陽明,或宿食積滯化熱,致使胃腸燥熱熾盛,熱勢蒸騰,逼迫津液外泄,即形成「濈濈然」汗出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裡熱熾盛,迫津外越」,故常伴見身熱不惡寒、煩渴引飲、腹滿硬痛、舌紅苔黃燥等陽明經腑同病之象。

與其他汗證鑑別

  • 「漐漐汗出」:屬太陽表虛證,汗出如小雨微濕,因營衛不和所致,呈間斷性發作。
  • 「大汗」:多爲陽氣暴脫或實熱亢極,汗量宏大而勢急,非持續性滲出。
  • 「戰汗」:邪正劇爭時突發全身汗出,多見於溫病轉歸關鍵期,汗後熱退脈靜爲佳兆。
    「汗出濈濈然」獨具陽明裡熱之標誌性,其綿密不斷的特質,恰反映邪熱持續燔灼的病理過程。

古籍考據與應用
《傷寒論‧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直言:「傷寒轉繫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」強調此汗爲陽明熱證初起的辨證眼目。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釋,指出濕溫病過程中若見「汗出濈濈」,需警惕熱與濕相搏,郁蒸肌腠,此時汗液多黏滯不爽,與純陽明燥熱之汗質地略異。

臨床相關證型延伸
除典型陽明燥熱證外,此症亦可見於:

  1. 濕熱鬱蒸:如膽腑鬱熱或肝膽濕熱證,汗出黏膩伴口苦、身目發黃,脈弦滑數。
  2. 瘀熱互結:下焦蓄血證兼陽明熱象時,可見少腹硬滿、其人如狂而汗出濈濈,舌絳瘀斑。
  3. 陰虛內熱:久病傷陰,虛火迫汗,雖汗量較少,然因其陰虛陽亢,熱勢持續,亦可能表現爲綿綿汗出,夜間加劇。

治療要點
歷代醫家處理此證,皆以清泄陽明爲主法。經證用白虎湯辛寒折熱,腑實投承氣類方盪滌熱結;若兼濕者,佐以化濕透熱如甘露消毒丹;瘀熱交織則需桃核承氣湯活血泄熱。用藥貴在使邪熱去而津液存,汗出自斂。

此症之深淺可判別熱邪傳變趨勢——若汗出範圍由全身轉爲手足濈然(手足持續汗出),常預示熱邪漸聚胃腑,爲轉承氣湯證之兆,此乃仲景「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」之精微辨證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