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大汗

在中醫理論中,大汗是指汗液排出過多的現象,其成因與機體陰陽氣血的盛衰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汗為津液所化,由陽氣蒸化腠理而出,故汗液的正常排泄與陰陽平衡、氣血調和息息相關。若出現汗出過量,則多提示體內陰陽失調、氣血受損,甚則影響臟腑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大汗的成因涉及多種病機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熱盛迫汗:陽熱亢盛,內熱燔灼,逼迫津液外泄,表現為大汗淋漓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裡熱熾盛之證。此類汗出多伴隨壯熱、面赤、煩渴等症,如陽明經證之「大汗出,大煩渴不解」。
  2. 發表太過:外感病初期,誤用辛溫發汗之藥,或發汗過猛,導致衛陽不固、腠理開泄過度,從而大汗不止。此類情況多見於太陽病過汗,可進一步耗傷陽氣,甚至演變為「漏汗」。
  3. 氣虛不固:病後體虛,或脾胃氣弱,中氣不足,衛外不固,導致津液失攝而汗出過多。此類大汗多見於久病或術後患者,伴隨神疲乏力、動則加劇等氣虛症狀。
  4. 陽氣欲脫:為危重之候,因元氣大傷、陽氣衰微,津液隨陽外泄,表現為大汗如油、肢冷脈微。此即「亡陽」之兆,多見於急性脫證或重病末期。

病理影響

大汗不僅是症狀,更可能進一步損傷機體:

  • 亡陰:津液外泄過度,導致陰液枯竭,表現為身熱煩躁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等。
  • 亡陽:氣隨津脫,陽氣耗散,見冷汗淋漓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厥逆等症,此屬急危之候。
    《黃帝內經》言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」,即強調大汗對津液與陽氣的雙重耗傷。

相關病證

大汗可與多種病證相關聯,臨床上需結合其他症狀加以辨別:

  • 漏汗:發汗後汗出不止,多因衛陽虛弱,腠理不固。
  • 熱汗:陽熱內盛所致,汗出黏熱,伴身熱口渴。
  • 冷汗:陽氣虛衰,汗出清冷,常見於亡陽或驚悸之證。

中醫治療大汗需審證求因,或清熱瀉火,或益氣固表,或回陽救逆,總以調和陰陽、斂汗固脫為要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