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怵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怵愓是中醫學中描述因恐懼刺激而引發心神不寧、心悸不安的專有名詞,屬於情志致病範疇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詳述其內涵:

一、詞義與病機
「怵」指驚懼惶恐,「愓」為心神動搖不安,合稱「怵愓」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痠痿厥」,指出過度恐懼耗傷腎精,精虧則無法上奉養心,致心腎不交而發為心悸怔忡。其病位主要涉及心、腎兩臟,與肝之疏泄失常亦相關聯。

二、生理病理基礎

  1. 心主神明:心為君主之官,恐懼過度可擾亂心神,使心氣渙散,表現為惕惕不安、夜寐多驚。
  2. 腎藏志:腎精虧虛易致膽怯善恐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腎虛則惕惕如人將捕」,形成「恐傷腎→腎精不足→怵愓加重」的惡性循環。
  3. 肝膽氣機失調: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若肝膽氣鬱或膽虛,則遇驚易失調,出現手足無措、心悸汗出等症,此與現代醫學「應激反應」有相通之處。

三、證型辨識

  1. 心腎不交型:症見心悸不寧、腰膝痠軟、耳鳴健忘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多因腎陰不足,心火獨亢所致。
  2. 肝膽氣虛型:表現為易驚善恐、猶豫不決、脅滿嘆息,脈弦弱。常見於長期憂思抑鬱者,膽汁疏泄不利使然。
  3. 痰熱擾神型:突受驚恐後煩躁不安、胸悶痰多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乃痰濁內生,鬱久化熱上擾心神之候。

四、古典文獻佐證
《傷寒論》中「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」所治「驚狂、臥起不安」,即屬怵愓的變證;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更明言:「驚悸者,怵惕之所為也」,強調此症與情志的直接關聯性。

五、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中醫「怵愓」概念涵蓋部分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、焦慮症的身心反應,但更強調「恐則氣下」的氣機逆亂與臟腑失衡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所言:「恐則精卻」,突顯腎精驟泄的病理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