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乾血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乾血勞

乾血勞屬虛勞證候之一,多見於女性,其成因主要為陰血虧虛日久,肝腎精血耗損,新血化生不足,乃至血枯內熱,經脈失養,積久成勞。此證多由長期勞倦、七情鬱結、久病耗血,或產後調養失當所致,病情纏綿難癒,呈現一派陰虛血燥、經絡枯涸之象。

主要症狀

  1. 面容與肌膚
    面色暗黑無華,肌膚乾枯粗糙,形體消瘦,乃因血不榮膚,津液失濡;陰血不能上奉,故顴紅如妝,然色澤不潤。
  2. 虛熱內擾
    骨蒸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涔涔,口乾咽燥,此為陰虛生內熱,虛火灼津,陽浮外越之表現。
  3. 頭目與神志
    頭暈目眩,時發頭痛,易驚悸不安,緣於血虛風動,肝陽上亢;心神失養,故夜寐不寧。
  4. 月經異常
    經量澀少,經血色暗質稠,甚或經閉不行,乃因血海空虛,胞脈失潤,瘀熱內阻,衝任不通。

病機分析

乾血勞的核心病機為 「陰血枯涸,瘀熱互結」。肝藏血,腎藏精,若肝腎虧損,精血生化無源,則血枯成勞;陰虛日久,虛火內熾,灼血為瘀,瘀熱膠著,更礙新血生成,形成惡性循環。其證屬 本虛標實

  • 本虛:肝腎陰虧,精血不足,臟腑失養。
  • 標實:虛火內燔,瘀血內停,經絡壅滯。

中醫治法

  1. 滋陰補血
    四物湯歸脾湯為基礎,酌加枸杞、阿膠、龜板等血肉有情之品,填精養血。
  2. 清熱涼血
    虛火盛者,輔以 青蒿鱉甲湯清骨散透熱除蒸;若口乾舌絳,可加生地、丹皮以涼血生津。
  3. 活血通絡
    瘀象明顯者,當佐 大黃䗪蟲丸 緩中補虛、祛瘀生新,或配丹參、桃仁以活血不傷正。
  4. 調補肝腎
    選用 左歸丸一貫煎滋養肝腎,佐山茱萸、女貞子固攝下元,使精血相生。

附注

此證與西醫「結核病」、「內分泌失調」或「慢性貧血」等病症部分重合,然中醫辨治強調 「養陰調血,標本兼顧」,需依據個體證候深究病機,非單純補血可解。古籍《金匱要略》稱乾血勞為「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」,治法宜潤燥化瘀,緩中補虛,方契合「乾血」之病態特徵。

(以上內容為中醫學理探討,具體辨證須結合臨床脈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