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癆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中醫名詞詳解:癆疰》
癆疰,又稱「癆瘵」,為中醫古籍中對虛勞傳染性疾患的特有稱謂。其命名源於「疰」字的雙重意涵:一者指病邪「注入」人體,二者喻病情「久駐」難癒,更能「轉注」他人,貼合該病遷延反覆、具傳染性之特質。
從病因病機而論,癆疰屬「虛損」範疇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其病本在肺腎陰虛,標在癆蟲(結核桿菌之古代醫家認知)侵蝕。隋代巢元方提出「尸注」「鬼注」等名,皆與癆疰相關,強調其「死后復傳他人」的傳染特性。明代醫家綺石於《理虛元鑒》進一步闡明:「癆症主乎陰虛,陽氣偏亢,煎熬真陰」,指出陰虛火旺為核心病機,常見骨蒸潮熱、盜汗顴紅、咳血咽燥等症。
病位方面,癆疰初起多犯肺絡,久則「五行相傳」,累及脾腎,甚至「上損及下」,導致腎精枯竭。元代葛可久《十藥神書》專論癆證治法,提出「殺其蟲以絕其根」與「補其虛以復其元」並重,如運用百部、白及殺蟲,配合生地、阿膠滋陰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以「月華丸」調理,融天冬、麥冬、獺肝等養陰抗癆之品,體現「陰中求陽」之思路。
在證候分類上,癆疰可細分為:
- 肺陰虧虛型:乾咳少痰,舌紅少津,脈細數,治宜百合固金湯。
- 陰虛火旺型:咳血鮮紅,午後熱盛,宜秦艽鱉甲散。
- 氣陰兩虛型:神疲氣短,自汗盜汗並見,方選保真湯加減。
需強調者,古籍所謂「癆蟲」或「尸疰」之說,實為中醫對結核病傳染性的形象表述,雖未明言微生物,然「蟲」字隱含病原體概念,與現代醫學認知有殊途同歸之妙。而「疰」字揭示的病程特性,亦反映中醫對慢性消耗性疾病「由實轉虛」的動態觀察。此類辨證理論,至今仍為中醫治療結核病後期調養或抗藥性病例時的重要參考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