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肺閉喘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肺閉喘咳
概述
肺閉喘咳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,多見於小兒,屬於「肺氣鬱閉」所致之喘咳範疇。其病機核心為外邪壅阻肺絡,肺氣宣降失常,氣機閉塞不通,臨床以發熱、氣急促迫、咳嗽劇烈為主證,甚者可見鼻翼煽動、顏面蒼白、口唇發紺等危候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肺炎」相似,然中醫著重於辨證分型,依據病因病機差異,治法亦有不同。
病因病機
肺閉喘咳之成,主要因外邪襲肺,導致肺氣鬱閉,痰熱內蘊,氣機壅滯。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邪客於肺,則宣降失司,氣逆而喘,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,痰熱互結,加重氣道阻塞。根據外邪性質不同,可分為以下證型:
-
風寒外束
- 病因:風寒之邪侵襲肺衛,寒性收引,束縛肺氣。
- 證候:惡寒明顯,發熱輕,頭痛無汗,咳嗽氣喘,痰白稀薄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病機分析:風寒閉肺,肺氣不得宣散,故見咳喘;寒邪外束,衛陽被遏,故惡寒無汗。
-
風溫犯肺
- 病因:風熱之邪或溫病初期邪犯肺衛。
- 證候:寒輕熱重,或僅發熱不惡寒,有汗不解,咳嗽氣促,痰黃黏稠,脅痛隱隱,舌紅苔微黃,脈浮數。
- 病機分析:風溫屬陽邪,易傷津耗氣,肺失清肅,故見咳喘痰黃;熱鬱肺絡,氣機不暢,則脅痛。
-
火熱迫肺
- 病因:外感熱邪熾盛,或裡熱素盛,上迫於肺。
- 證候:高熱不退,自汗煩渴,喘急氣粗,面赤唇焦,痰壅聲嘶,脈洪大而數。
- 病機分析:火熱熾盛,灼傷肺津,煉液為痰,痰熱壅肺,故見喘促;熱迫津泄,故自汗煩渴。
辨證要點
- 辨外邪性質:風寒者以惡寒無汗、痰白為特徵;風溫者以發熱重、痰黃為標誌;火熱者以高熱煩渴、脈洪大為關鍵。
- 察痰色質:痰白稀屬寒,痰黃稠屬熱,痰黏難咯多為痰熱膠結。
- 審氣機閉鬱程度:輕者僅咳喘,重者見鼻煽、口唇青紫,提示肺氣閉塞嚴重,甚則內陷心包。
中醫治法
- 風寒外束:治宜辛溫解表、宣肺平喘,方選麻黃湯加減。
- 風溫犯肺:治宜辛涼宣肺、清熱化痰,方選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。
- 火熱迫肺:治宜清瀉肺熱、降火平喘,方選白虎湯合瀉白散。
若兼見痰熱壅盛,可佐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逐痰;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解毒湯以清熱解毒。
附:相關名詞釋義
- 肺氣鬱閉:指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受阻,氣機壅滯,呼吸不利之病理狀態。
- 鼻翼煽動:因肺氣閉鬱,呼吸急促時鼻翼隨呼吸扇動,為喘證危重之兆。
- 口唇發紺:肺閉致氣血瘀滯,唇舌青紫,屬氣血運行不暢之表現。
此證變化迅速,尤小兒臟腑嬌嫩,易虛易實,故臨床需詳辨邪正盛衰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