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喘急(或稱「喘促」)

喘急為中醫病症名詞,指呼吸急促、氣息不穩之狀,多因氣機升降失常、肺失宣肅所致。其發作時,患者常見呼吸困難、氣息短促,甚則張口抬肩、難以平臥,屬中醫「喘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喘急之成因可分為虛實兩類:

  1. 實喘:多因外邪侵襲或痰濁內阻,致肺氣壅塞。如:
    • 風寒閉肺:風寒束表,肺氣失宣,症見喘急伴咳嗽、痰稀白。
    • 痰熱壅肺:痰濕化熱,壅阻氣道,症見喘促氣粗、痰黃黏稠。
  2. 虛喘:多因久病體虛或臟腑虧損,氣失攝納。如:
    • 肺氣虛弱:肺主氣功能衰退,症見喘促氣短、言語無力。
    • 腎不納氣:腎虛不能攝納,症見動則喘甚、呼多吸少。

相關理論

  • 與肺、腎關係密切:肺為氣之主,主宣發肅降;腎為氣之根,主納氣歸元。肺腎失調則氣逆而喘。
  • 痰濁影響:痰飲內停,阻塞氣道,亦為喘急常見病機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痰飲咳嗽篇」中的「支飲」證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須辨明虛實:

  • 實喘:發病急驟、呼吸深長有餘、聲高息粗,多與外感或痰濕相關。
  • 虛喘:病程較長、呼吸短促難續、聲低息微,多與肺腎虧虛相關。

此症常見於多種疾病,如哮病、肺脹、痰飲等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