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喘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喘證

喘證,又稱「氣喘」、「喘息」,乃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以呼吸急促困難,甚則鼻翼煽動、張口抬肩、難以平臥為主要特徵。此證可見於外感或內傷多種疾患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喘息有音」,即描述其典型表現。中醫辨證著重區分虛實,臨床主要分為「實喘」與「虛喘」兩大類,其病因病機及治法迥異。

實喘

實喘多由外邪或痰濁壅滯肺系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氣逆而喘。其特點為發病急驟、呼吸深長有餘、氣粗聲高、脈象有力。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實喘者,邪氣盛也。」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風寒束肺
    因風寒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閉鬱不得宣暢,表現為喘促氣急、咳嗽痰稀色白,初起伴惡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身痛等表證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痰濁阻肺
    因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貯於肺,阻滯氣道,症見喘滿悶窒、咳嗽痰多黏稠、胸悶甚則胸痛,舌苔白膩,脈滑。此類患者常見痰鳴漉漉,《醫宗金鑒》稱其「痰喘」。
  3. 痰熱壅肺
    因痰濕鬱久化熱,或外邪入裏化熱,痰熱互結,肺失清肅,症見喘息氣粗、咳痰黃稠、胸痛煩躁、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《傷寒論》中「麻杏甘石湯證」即屬此類。

虛喘

虛喘多因臟腑虧虛,氣失攝納,肺腎出納失常所致。其特點為病程較長、呼吸短促難續、氣怯聲低、動則尤甚、脈象微弱。《證治準繩》言:「虛喘者,正氣虛也。」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肺氣虛弱
    因久病咳傷肺氣,或素體氣虛,肺主氣功能減退,症見喘促短氣、咳嗽無力、言語低微、自汗畏風,易感外邪,舌淡脈弱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為「肺虛則氣少不足以息」。
  2. 腎不納氣
    因勞倦房勞、年老體衰,腎元虧虛,攝納無權,症見喘促日久、呼多吸少、動則喘甚、氣不得續、形瘦神疲、肢冷面青,甚則冷汗淋漓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此證與《類證治裁》所述「腎虛氣不歸元」相合,多見於慢性喘證患者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辨喘證需首辨虛實:

  • 實喘:多起病急,呼吸深長,氣粗聲高,脈實有力,多見於外感或痰飲內停。
  • 虛喘:多病程綿長,呼吸短促,氣怯聲微,脈弱無力,多因肺腎虧損所致。

此外,尚須細察兼症,如痰之寒熱稠稀、汗之有無、氣之深淺,以明辨具體證型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皆於喘證論治各有發揮,豐富了中醫對該病症的理論與實踐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