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哮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哮症之中醫論述
哮症乃中醫典籍中記載之特殊病候,以呼吸時發作喘鳴聲響(古籍稱"呷呀聲")為主要特徵。此症與喘證常相兼為患,然二者實有分別:哮以聲響辨,喘以氣息論。因其發作時伴有明顯痰鳴咳喘之狀,民間有"呷呀"或"呷嗽"之俗稱。若自幼罹患此疾,則稱為"天哮",多與先天稟賦不足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哮症之發生,根於痰飲內伏,此為其宿根。其發作之誘因主要包括:
- 外感六淫(尤以風寒、風熱為甚)
- 飲食失宜(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或海腥發物)
- 情志失調(憂思惱怒,氣機逆亂)
- 勞倦過度(耗傷正氣)
其中與氣候變化關係尤為密切,每逢節氣交替或寒溫驟變之時,最易誘發。病久不愈,可致肺、脾、腎三臟俱虛,形成本虛標實之複雜病機:
- 肺虛則衛外不固
- 脾虛則痰濕內生
- 腎虛則攝納無權
臨床分型
哮症臨床主要分為兩大證型,其表現各異:
冷哮
- 痰質清稀,狀如粘沫
- 口不渴或喜熱飲
- 胸膈窒悶如有物阻
- 或兼見惡寒、無汗、頭痛等風寒表證
- 舌淡苔白滑,脈浮緊或弦緊 病機多為寒痰伏肺,遇寒觸發
熱哮
- 痰色濁黃,質稠難咯
- 面赤、自汗出
- 胸悶煩躁,喘促甚急
- 或兼見發熱、口渴等風熱表證
-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 病機常屬痰熱壅肺,鬱而化火
另有"寒包熱哮"之特殊類型,外見寒象而內蘊痰熱,證候更為錯綜。
病理演變
哮症之病程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:
- 發作期:以邪實為主,痰氣交阻,肺失宣降
- 緩解期:正虛顯露,常見肺脾氣虛或肺腎兩虛
- 遷延期:虛實夾雜,痰瘀互結,臟腑功能失調
久病入絡者,可見唇甲青紫、舌質暗紫等瘀血徵象,此為"痰瘀伏肺"之危重證候。而"喘脫"之變,乃元氣耗散,陰陽離決之危象,多見於年高體弱或久病不愈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